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农村中学朗读现状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6-03

李芳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特别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可见,朗读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农村初中学生往往忽略了对语文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忽视了对学生语文朗读的培养,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目前农村初中生语文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初中生语文的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的朗读水平呢?

关键词:朗读现状;范读引路;方法指导;活动依托

一、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1.受方言影响,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

景泰的农村中学由于受到地理、人文、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学生普遍对朗读缺乏兴趣,朗讀水平不高。据我了解,我们学校50%以上的学生似乎更喜欢用方言与人交流。因此在课余,在这个偏僻的大的方言区里,普通话的使用率很低,更别说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了。

2.语文教师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够

朗读并不是应试考试中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对朗读并不重视。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课件或分析课文,而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自主感受课文的魅力和特色等。诸如此类的原因,加在一起就导致了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逐渐沦落到“边缘化”状态,再也无法引起师生的重视。语文课本上那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也形同虚设。

3.不重视朗读教学的指导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朗读,使朗读没有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的教学活动,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齐读课文时,学生普遍“唱读”、读起课文来既呆板又机械。总之,朗读成为一项教师难以掌控的教学方法,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也不会读。这就导致了朗读教学变成了语文课堂上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二、采取对策

1.范读引路,引起共鸣

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与共鸣。以杜甫的《登高》教学为例,教师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的范读,渲染了一个悲凉凄苦的氛围。学生仿佛看到: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但他对国家、对这片土地却爱得深沉!在这个朗读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够产生共鸣。

语文教师要准确使用普通话,在语文课堂上常为学生示范朗读,或浅吟低唱、娓娓道来;或意气风发,激越山河。让学生听读后,就仿佛置身于该作品的语言环境中,经历倾听—模仿—朗读的体验式过程,引起学生的共鸣和交流,从而培养农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2.方法指导,融会贯通

朗读方法的掌握对于文章情感与神韵的传达很有必要。读音准确、停顿的讲究、轻重读的变化、语速的快慢等都与朗读效果密切相关。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一定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

让学生认识到读诗文时一定要读好节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读,是指句中需要强调的词或短语,以准确地表达某种语义和思想感情。而语调指朗读或说话的高低轻重快慢等,则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比如《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则应快读,以欢快激昂的语调读出作者生活在新天地的激动与幸福。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朗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注意应以个别训练为主,鼓励学生单独朗读,教师从旁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最后读得声情并茂。

3.活动依托,激发兴趣

我会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朗读类的节目。看到《见字如面》节目中,无论是哪一个朗读者的朗诵,都已经完全沉浸到角色中,这才使得书信愈发动人。《朗读者》亦然,朗读者的故事与被朗诵的文字中所透露的,有不少相似之处,带着角色的朗读才能将文字演绎得更具感染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朗读时应该有感情,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打动别人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融入情境中,在情境中角色扮演,抑扬顿挫中,朗读才会有滋有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教学还可以开展这样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提高朗读能力:课前三分钟朗诵,“春之声”朗诵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创造一些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朗读的天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朗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兴致更浓。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朗读基础和朗读条件跟城市学生相比,虽然有差距,但是农村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这是城市学生所不具有的没有被污染的天然资源。语文教师只有学会挖掘、保护并利用好农村学生的这种资源,因地制宜地为每个学生的语文朗读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用琅琅书声去唤醒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那么农村学生语文朗读之树也会开出春之花、结出秋之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