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索

时间:2024-06-03

林璘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扎实做好文中提及的几个教学步骤。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反思评价

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培養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他们解决书面上的问题,更要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看待、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认为应当扎实践行以下教学步骤。

一、识别数学问题,认清解决对象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一定是识别问题,只有知道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才能够“对症下药”,结合自身所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当下许多学生欠缺的就是识别问题的能力,经常出现“审错题”的情况,所以经常会给出答非所问的答案。问题是一系列解决问题行为的源泉,发现不了问题,接下来的所有行动都无法开展,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踏实学会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例如,这样的一道问题:“今年植树节这天,某小学300名师生共植树400棵,照这样计算,全县48000名师生共植树多少棵?”我问学生:“你们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吗?”很多学生不懂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纯粹从做题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他们很难快速地识别问题。而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自如地在做题者与生活者的角色中切换,他们马上就会想到:“问这么多人一共种了几棵树,要是知道每个人平均种几棵树,问题不就能迎刃而解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下意识地训练学生识别问题的能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但是表达方式却可以有许多种,接触不同问题的表达方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十分有帮助,当学生能够将一些数学问题“翻译”成现实问题时,那么想必他们的问题识别能力已经到家了。

二、做好信息收集,胸有成竹做题

在进行完对问题的识别工作之后,学生就要对信息进行一番“采购”,即寻找自己解题所需要的条件和数据,这其实是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学生分析完问题,才会知道自己需要在题目中寻找什么条件来解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是一项较难的工作,因为题目中往往会给出一些误导学生的因素,所以只有学生真正了解清楚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够准确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解题策略。例如,这样的一道问题:“有一位篮球运动员,他的三分球命中率最高为40%,最低为20%,若他要投进10个三分球,则最少要投篮多少次?”这道题给出了两个命中率来迷惑学生,解决这道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筛选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命中率,学生需要明白的道理是:想要投篮次数最少,那么投篮就一定要“准”,所以应该选择较高命中率来解题,想明白这一点那么这个问题就相当简单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思考整理,还需要判断推理,信息的来源当然不只有文字,题目所给的图片和表格往往都蕴藏着重要的信息。

三、寻找解题方法,鼓励不同解法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止一种,这也正是数学这个学科的趣味与魅力所在,学生容易在探索不同解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升个人的学习信心以及对数学这个学科的兴趣。学生面对相同的问题,会因为个人智力发展的差异、思维习惯的差异等而从不同的方向着手,形成多种解题策略,策略有正常与“反常”之分,所谓正常,就是顺应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模式,是老师教过的、大家约定俗成的标准解题方法,所谓“反常”,指的是只有小部分学生所能想到的解题方法,这类方法往往难度较大,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寻找解题方法最为关键的是寻找其中的“突破口”,知道从哪里切入问题最为合适之后,学生的解题灵感必然会喷薄而出,得到不同的解题策略,教师要做的是将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最为简单便捷的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争取获得不同的解法,体现个人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学生解题方法的获取有着较大的帮助,如:化归思想与转换思想,演绎归纳法、比较分析法等,这些思想和方法会慢慢融进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运用。

四、规范解题过程,保障解题“结晶”

解决过程的正确表达就好比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很多学生大致知道题目该怎么做,可是由于个人马虎的性格与较差的解题习惯,总是会把解题过程写得一塌糊涂,这样不好的解题习惯对他们平时成绩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解题过程是学生解题思维的体现,步骤的混乱就意味着思维的混乱,步骤混乱就说明学生对题目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因此对学生解题步骤的规范意义重大。例如这样的一道题:小明的成绩表如下,表上有两个数字看不清楚,分别以A、B表示,求A、B的数值。

通过分析题目,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较为容易地发现总分减去已知的语文的分数,就是数学与英语的总分:即86×3-77=181。但是许多学生的解题思路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因为他们并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看着A6、8B并不能够看出个所以然来,所以这部分学生无法解答。

四则运算掌握得踏实的学生就会很轻松地发现其实可以把A6和8B看成是AB和86两个数,因为A和B一个在十位一个在个位,实际上是不影响的,181-86=95,所以A=9,B=5。还有另外一种解法,就是个位上的6加什么数字会等于1呢,很显然,是5,所以B就等于5,所以英语成绩就为85,数学成绩就是181-85=96,所以A=9。

我发现没有几个学生在解这道题时会写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大部分学生写到一半思路就难以延续,一些理解题目意思但又无法在纸上表达自己思路的学生,直接省略了解题步骤,直接给出了答案,一部分则是写得毫无头绪,过程与答案都有些脱节。正确的书面表达是学生解题活动的结晶所在,所以教师要下工夫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没有正确的表达,在这之前为解题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将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教学生踢好这“临门一脚”。

五、注重反思评价,收获解题秘方

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帆风顺,一般学生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其实这都算是他们的收获,前提是学生在问题解决完之后回过头来看中途所遇到的小问题,通过分析这部分内容他们会知道在解题的过程中什么是关键点,又应该如何解决,这样他们就会对问题产生深刻的认识,待到下次遇到相似问题时就能够很快地解决。小学教师没有必要组织所谓的“题海战术”,学生如果不重视反思和评价这个步骤的话,那么他们做再多的题目都是没有用处的,错误的再做几次还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盲目地做题只会让学生焦头烂额。相反,学生做几道典型的例题之后,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在解题中所遇到的问题,评价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会收获一些属于自己的“独门秘方”,思维活跃的学生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总而言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教师应当首先教会学生识别数学问题,再依次收集解题信息,探索解题方法,规范解题过程,最后再反思评价促进解题能力的产生,让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书面上的数学问题,还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王彩蕊.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下旬),2015(7).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