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4-06-03

白永凤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尚待改进的地方。以小学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改善建议,为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践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以及兴趣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认为计算机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其次学生从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所以没有必要学习;最后从教学方式来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吸引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课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有必要设计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的目的。经过实践检验,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充分运用游戏教学的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因此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则不会达到吸引学生的效果,为此,老师应该运用游戏的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打字技能时,如果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只是一味地强调基本指法和打字要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疲惫,逐渐产生负面消极的学习情绪,这时老师应引入游戏的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并且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间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打字的技术要点,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自觉地练习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打字技能。

其次,老师应该通过适当的场景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讲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但是多媒体的内容设计较为简单,所以教师应该使多媒体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课件及内容的设计可以利用互联网中多样的信息,不断优化教学场景,帮助学生创建美好的教学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比如老师教学生如何运用PPT软件时,可以先播放一些设计优美和形式多样的设计作品,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对该技术的求知欲,进而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

最后,讲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老师利用学科之间的合作或者紧密关系,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都有其重要的作用,或者举例说明生活中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等,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憧憬和美好心愿,在此基础上讲解信息技术知识,保证学生都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设计探索性课堂

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使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老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探索性的知识课堂,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性问题和作业一般设计在课程知识之后,由于课时的原因教师不可能将探索性的问题设计到实际教学中,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探索环境,同时小组式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可以约束彼此,使得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比如老师在讲解PPT软件之后,学生已经了解PPT的一些基本技能,那么教师可以布置以“幸福”为主题的PPT设计比赛,不仅使学生掌握PPT设计的基本知识点,而且可以联系到实际生活,使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具有层次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在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性。通常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布置作业和教学任务时经常采用统一作业的方式,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统一的布置任务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与掌握和理解知识能力有较大的差别,如果经常采用统一教学方式则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教学环境,及时与学生沟通,在了解学生基本思想状况和学习背景的前提下,采用差异化的作业方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布置作业和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的敏锐性,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适当的激励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时刻学习,钻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春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构建与创新方法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8):164.

[2]张丽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73.

编辑 郭小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