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4-06-03

黄治弟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理科,其对思维的学习和探索具有较高要求。大脑通过理性思维实现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而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引导整个思维过程,并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在初中新课标的指导下,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显然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目前多数地方的初中数学教学仍然还在坚持传统的应试教育,这不仅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有很大出入,同时也影响了数学教学效果的发挥。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少教师为应对升学压力,仍然采取以往自上而下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强调知识精华的灌输。这种方式虽然能在最短的时间灌输给学生最多的知识,但是却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形成,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其次,不少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往往更加强调对例题的示范性讲解,并要求学生对例题的解法进行硬性的死记硬背,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往往更加注重对解法过程的记忆与结论学习,这种方式既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的解题思维的形成,也不利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再次,不少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总是强调以正确解法为基础进行教学。教师能够进行正确解法的讲解,但对学生错误思维的了解则有所不足,这不仅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分析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而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积极调整教学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及时有效地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解决问题,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所要重视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促进学生的教学反思

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就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从问题出发探究学习过程,形成思维品质,并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作用能有效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并将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紧密结合,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形成都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2.培養学生“问题意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初中数学,往往内容单调,学习枯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也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师生互动。在初中数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激发学习热情,并通过科学化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全面把握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其教学目标要求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做到这点,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问题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拓展和训练,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步实现思维能力的形成,才能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全面拓展发散性思维和创新型思维。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正确处理学习主客体关系

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地发挥教学引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围绕“问题意识”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问题意识的目的。所谓还给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索,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不怕答错、勇于发言的精神,勇于表达自己的解题思维,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其发言中的思维。对正确的问题解决思维,学生要理清,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错误的问题解决思维,教师要在分析其错误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纠正,从而确保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生正确思维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对等腰三角形图形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腰也相等”。由于教师并未对等腰三角形进行定义,学生会更多地根据其特点进行理解。教师对上述学生的回答和定义,不应该盲目否定,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第三个角和第三条边进行分析,并引出正三角形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进行良好的区分。这样的引导性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的同时,为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还要通过积极的课堂引导,让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更加仔细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形成能力。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鼓励学生的“提问”热情,鼓励学生的课堂及课后提问。通过持续的提问过程,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以及自主探索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endprint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课堂提问”活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若只是以课本知识点为讲解内容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惰性,在日常学习中会形成一种依赖思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激发学生的课堂提问热情。例如,在讲解“连接两点之间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景:“从上海到广州,乘火车大概要走1812公里的路程,乘轮船则需要走1691公里的路程,乘飞机只需要经过1100公里路程。同样是从上海到广州,为什么路程不同呢,大家有什么看法?”这样的情景创设和问题引导,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时通过交流探讨,教师也能更加深刻地引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点,也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之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问题意识。

其次,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一些深入性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良好的问题设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所学知识点。其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教学知识的具体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范围。唯有难度适宜,且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避免因问题太难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注意避免问题太过简单受到学生的轻视。

3.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形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首先,教师要重视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一般比较好奇,动手能力也较强,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尝试创设一些相应的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講解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数学教师可以先裁剪一些长度不同的小纸条,并标明其长度,分别有17cm、12cm、10cm,25cm、12cm、10cm以及22cm、12cm、10cm等多组不同的纸条,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接这些纸条,看看哪些能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构成三角形。这样的活动设置和问题引导,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入生活中的各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初中数学知识大多与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且能有效运用于生活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正确把握这种关联,并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和课外作业布置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紧密联系,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也能让学生触类旁通地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应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关联性的思维,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问题意识解决各种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将问题意识融入思维培养的过程之中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其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要重视这种联系,并通过将问题意识融入思维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同步提高。具体来说,其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考。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解,通过这样的问题意识引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知识时,可以首先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各种三角形之间的不同特点。最后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具体的三角形特点。这样的一种融入问题意识的思维模式,就很好地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进行更好的思维总结活动。

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关注数与形的密切联系。学生强化对“数”的认识,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对“形”的关注,有利于学生“以图证数”。教师通过良好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图形相互结合,并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作图和理解图形方面有所突破,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例如,在“不等式与方程”的知识点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介绍一些简单不等式的解集,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做出这些解集的图像,以此来帮助学生运用图形理解不等式的相关含义。通过此种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其中将问题意识进行了良好的结合,对两者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积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发现和完善其具体教学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冯敬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探讨[J].科技展望,2016(6):224.

[2]温爱琴.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7.

[3]桑丽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意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83-84.

[4]王小婷.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79-80.

[5]李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意义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118.

[6]陈德忠.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128.

[7]黎彩虹.例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34-35.

[8]周建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347.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