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吴书展
(浙江省浦江县第五中学)
摘 要:课堂转型潮流下的教学尝试,广大一线老师可谓“各显神通,各有一套”。课堂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虽然不同,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浦江所在地,社会学科中考是开卷考试的,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是其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改变单纯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传统教学观念,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十分重
要了。
关键词:多样化;教学方法;课堂;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集成地理、中外历史,国情知识为一体,虽然各知识点本身不复杂,但因为其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对刚十多岁的学生来说,要系统掌握比较不易。尤其是笔者所在地区,本学科中考是开卷形式,十几年来命题上已经从当初的找到抄进即可,“进化”到以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等综合运用能力为主。同时课堂转型潮流也在倒逼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手段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引起大家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我也根据实际尝试了几种教学方法,试图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很多知识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地理知识中的地图、地形、地理分區、省级行政区划分等,放在书上是吸引不了学生多少兴趣的。但是,如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课堂也因此会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能力训练目标不知不觉就达成了。
例如:学习《地图三要素》时,我通过自己暑假外出成都旅游的经历,请学生替我分析并优化旅游攻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地图,让他们选择合理路线。旅途中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要求:用最短的陆路;经过最多的省会城市;在图上测量所需路程。在课堂上,组成几组设计团队,请他们拿出最佳方案并评比。有了具体的要求,学生的探究欲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团队合作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培养起来了,但重要的是,地图三要素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用起来了。
利用生活中常见现象,常遇问题来联系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运用能力,也是中考命题的思路和趋势。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剖析能力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和应试的基本步骤。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不强,也不愿去想材料讲的是什么,为什么重点在这里,怎么会这么剖析。他们大多已经习惯于等着教师来讲解,把思路“喂”给他们,这是长期填充式教学方式造成的必然后果。因此,以考查能力为主的今天,老师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积极改变旧教学观念,尝试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去分析、探究材料,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世界宗教景观》一课时,让学生对比分析生活中的民居和宗教建筑的最大不同,找出宗教建筑富于特色的原因;让他们收集生活中见到的不同宗教建筑图片,对照分析异同点和特色;通过分析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从事的各具特色的宗教活动,得出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任务去读图,去阅读材料,学生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就很准确了。
当然,在课堂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和分析的时间,如果必要可以适当组织讨论。不能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为了问而问。问题要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为解决问题而设计。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学生多种能力培养的最好“导火索”之一,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了对材料的剖析
能力。
三、借助网络工具,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众多家长和教师害怕学生接触网络,生怕他们在网络中迷失自我,浪费时间,荒废学业。殊不知,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让学生“与世隔绝”,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是根本不可能的。电脑、手机等各种网络终端非常方便让我们获取资讯,我们为什么要避而远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学的融合也早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
我曾经在课堂上利用百度地图的街景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地”感受一把故宫的雄伟恢弘;利用“百度百科”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某位历史名人和某一事件的相关补充资料;也曾经为某个
“难题”,有意地引导学生网络搜索答案来印证自己的判断。模糊的知识因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得以生动,那些生动的图像、优美的声音、翔实的史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说这些使他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如说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这一工具,更好地为学习服务,通过筛选信息并获取所需知识,让课堂学习延伸为一种动态的教与学的教程,让课堂的范围得以无限扩大。
四、利用乡土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在每一个单元后设置了综合探究活动的内容。通过一些资料,回顾和强化本单元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是照本宣科,综合探究教学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但达不到教材编写者的本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失去了能力锻炼的机会。
在综合探究《感悟沧桑巨变》的教学前,我前往本地近年刚发掘的“上山遗址”采风备课。“上山文化”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被认为是世界稻作的最早起源地之一。本地有这么好的乡土教材肯定不能放着不用。我拍了代表性的照片,录了小视频,准备了简介资料,做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相结合的课件。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往往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当他们得知这个早期人类遗址公园就在本地,大为感慨:有的表示自己为什么从来不曾知道有这地方;有时则表示周末就让家长带去实地“考查”一番;有的则有一大串的“为什么”等着去解答。课堂中抛砖引玉,接下去综合探究的课外部分,学生在好奇和兴趣的驱使下,和家人朋友一起,实地调查,亲眼目睹,感悟肯定不浅。
总之,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再拘泥于单一和传统肯定是行不通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为了准备应对考试,而是让学生真正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多种的教学方法,拉近了课堂中师生的距离,学生和知识的距离,最终促使学生得到了真实而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茹.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J].中国职工教育,2013.
[2]臧明轩.多样化教学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3.
编辑 谢尾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