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6-03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主要包括教学时间、教学结果、教学体验。改善课堂提问,增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有效的课堂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收获和进步程度发挥到最大化。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最形象的隐喻就是穿越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是比谁最先穿过玉米地。

第二个是比在穿越过程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得最多。

第三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痕最少。

以上体现的就是速度问题、效益问题和安全问题。速度可以看作学习时间,效益可以看作学习结果,安全可以看作学习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学习时间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提高学习效率,先要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绩。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的感觉,具体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这是有效性的核心。

学习体验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的心理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随着知识的学习,学生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沉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学生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总之,这三个方面必须同时具备,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二、关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改善课堂提问体系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很多情况下是借助提问来完成的。有效的问题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回答,并由此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问题来影响学生动手操作,开展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和交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何促进课堂的有效提问,我认为有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的难度

我认为,课堂提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问题太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能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价值。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之内提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课堂提问的频率

课堂若变成“满堂问”,那么许多问题必然是可有可无的,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效果未必好,表面上看是把学生带动起来了,可真正的“动”不应该在表面上,而应该在数学思维上。

3.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

通常情况下是老师提出问题后立即请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时间多加思考或者因为紧张等原因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问题,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教师也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至少3秒),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做答,还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引起其他学生思考,全面参与教学。

4.课堂提问的沉默率

教师提问后,学生沉默不语,这种提问是低效的。这类问题一般没有针对性,没能启发学生思维,这时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转换问题的类型,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或者用简明的语言重新描述自己的问题,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二)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情感、人格的发展

当前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不再是“权威者”,师生双方平等,我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应表现出自己丰富的、有感染力的情绪,如果教师对所教的数学课富有激情,通过面部表情、声音的抑扬顿挫、手势来展示,学生对这些非常敏感,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三)提高有效课堂教学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

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应该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老师如果讲得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太少,学生容易倦怠;老师如果讲得太少,学生自由时间太多,学生容易松懈,课堂涣散。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精力集中,精神饱满,思维活跃的时候讲授重点、难点,保证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学习新授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好的吸收和理解。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上只列举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并不全面,还要进一步考察。同时,数学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

作者简介:李娟,女,汉族,出生于1988年10月,中教二级,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就职于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编辑 孙玲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