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杨孚伟
摘 要:当前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呈现出“有趣则学、遇难就退、学无定法、无的放矢”的现象,因此,要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心理特征,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心理特点;语文教学;心理特征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不仅仅是“教书”,不是死板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将知识人性化,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到愉快。社会对我们也提出了一个更严峻的要求,即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心理特征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針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手段来对待,这样才会取得好成效。因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再进行语文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
1.喜欢学习自己兴趣的课文,排斥纯知识性的灌输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想去学,喜欢去学。而如果将兴趣比喻为一条鱼,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钓上这条鱼的鱼饵。语文教学也需要提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去记忆、去背诵,那么,枯燥、乏味、单调的教学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什么我们一说“讲课之前我们先讲个小故事”会让学生雀跃不已呢?这是因为故事有趣,能吸引学生,那么我们为何不把课堂变为乐园,把课文变为故事呢?
2.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生学习中对成功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就高,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其情绪必定是积极的、愉悦的,并具有满足感,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乐意在学习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难,有毅力去坚持和克服。
3.学无章法,时常无的放矢
学语文不比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它没有公式可套没有定理可循,因此,就有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学语文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的心理,尤其到了考试前的复习阶段,这种表现尤为突出。这时,学生需要的是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对他们进行点拨、指导,即要给学生明确他要学习的目的、方向,只有明确了方向,才可能朝着胜利的终点奋勇前进!
二、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学语文总会觉得有点难,因为语文知识多、碎、繁,如此情况下,我们语文老师就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将知识融合、整理、分类成章传授给学生。在此,结合上文我从以下方面来分析语文的有关教学方法。
1.把课文故事化,把知识趣味化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因而,我们更需要以科学的方法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动向,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教学更要注重趣味,以兴趣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兴趣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有趣。
2.鼓励学生去寻找自信,使其坚信“我能行”
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又总难免会有困难和失败,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信,并把它当作一种信念。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胆量、心理素质及语言的组织能力,让“我能行”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方法
不少学生都觉得语文难学,不知如何学。我们教师应该在教知识的同时也教方法。比如,学习《苏州园林》这一篇课文时,我们应先教学生认识说明文有哪些种类,如何区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顺序,为什么在文中用这些说明方法,它们有什么作用等知识,再结合课文去熟悉所讲过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就以此为例去分析。记叙文、议论文也同样,以课本中的文章为例,分析出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就是我们语文学科的“公式”了。
三、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语文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可爱的,可教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在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遵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解决问题。用我们的爱心与耐心去挖掘他,爱护他,教育他,让这一艘艘在知识海洋上航行的小舟走在正常的航道上,顺风扬帆前行!语文教学才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