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苏义现
作文教学必须张扬个性。所谓作文个性是指学生作文中的独特见解、方式、情感等。没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是很难展示个性的。我们应从阅读等方面努力提升学生的作文功底。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走出课堂积累生活素材是作文教学一大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一、增强阅读兴趣,鼓励自我参与
一直以来,大多数学生阅读名著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把名著细化成若干知识点让学生熟记或只把阅读当成一种练习。学生在阅读时缺少了自我参与,只为准确回答问题,而不是在欣赏鲜活生动的美文,这样就不可能与作者有心与心的交流,更谈不上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开发。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真读、品读、爱读名著。我的做法:课前演讲——“走进名著”,让学生谈读后的感悟、对人物的评价、结构的安排、情节的认知等,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体会的平台,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做好演讲,学生会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在同学面前,把最有感受的一点与同学分享,学生在演讲前会花较多精力去搜集信息、资料,撰写文稿。在演讲稿的写作中,他们表现出的对自我个体、英雄人物、艺术世界的许多独特见解无疑也会提升作文个性化水平,写作时不再是千人一面、万口一声,而是百花齐放、有血有肉。
二、给学生自主空间,与文本充分对话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就要求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让他们能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双向交流”,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在积极的思考和体验中加深理解,汲取营养。在《三国演义》的阅读中,我只有一个要求:每星期就你所看的内容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读书心得。因为我相信在名著中学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他可能会为名著的意蕴深厚而叹服,也可能会为某一个精彩片段而深深吸引。他也许思考得很深刻,也许只是一点点真切的感觉罢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用心去阅读的人一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记录下这些最真最深的点滴感受,不就是绝好的个性材料吗。
三、拓宽渠道,让名著阅读活动方式多样化
名著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的特性,以及学生的文化水平、人生閱历、思想境界的不足,使学生阅读时没有耐心反复揣摩,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过。因此,要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除了名著内容要让学生喜看乐读之外,在活动方式上必须多样化。既可开展以读名著为话题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又可组织征文竞赛;既可开展读书辩论会、访谈会,又可设立班级图书角之类,最受学生喜爱的应是读书交流会。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学生围绕一些话题,准备一些材料,在阅读交流会上,大家就共同的话题谈感受。比如,书中我最喜欢的人是谁?我最熟悉的故事是什么等。通过交流,大家就能共同提高阅读水平。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积累个性化素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著作在不同学生眼里有不同解读。因此,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如实地记录下来。或记赞同、反对、批评等观点,或写自己和作者、主人公的对话,形式多样,体现独特的个性。比如,在《水浒转》读书笔记写作中,一位学生对宋江产生了质疑,并做了较为扎实的探究,他指出:“忠心应该是对君王无二心,他开始时拒绝入伙,后来却想着招安,看起来忠心耿耿,但为什么会利用职务之便私放晁盖?为什么还在洵阳楼题反诗?可见他的忠是虚,口是心非、收买人心是实。宋江为收降关胜、董平等名将,答应把头把交椅让给他们坐,可为什么没有实践过自己的诺言?足见他的不信。宋江的孝更是无从谈起,自己占山为王,逍遥自在,却把照顾老父的责任都推到宋清身上。”可以说,这个学生的阅读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做到了创造性阅读。
五、展评习作,进一步促进名著阅读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收集学生习作,先做分类处理,再进行评判,重点看文章有没有新的、独特的见解等,这就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内容独特、立意的创新。然后在后黑板展览,标题为“我的名著我作主——优秀习作展”。这样,一有时间同学们就会驻足关注、阅读、评价。让作者获得荣誉感,同时也对其他学生有了较大的触动。
研究证明,兴趣与成果密切联系,人对已获得成果的愉悦会变成继续获得成果的兴趣和动力。为了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永久性自觉活动,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当一篇篇习作得到大家的赞赏时,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当然,他们也必将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以后的阅读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教师应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1]郭凤荣.充分利用经典名著,让学生自由写作[J].中学教学参考,2011(9).
[2]李勤发.名著导读课为初中学生成长引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