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置合理坡度,让学生“进得去”也“出得来”

时间:2024-06-03

李亚敏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能够引发学生积极讨论、思考、探究、理解的,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关键作用。所以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应格外注意问题的合理性,要以学生整体参与和教材内容整体角度为基础,注重设置合理梯度,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广泛交流与共同参与的“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设计;合理梯度

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学生每一次智慧的闪耀、思维的碰撞都与课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关。但是,这里仅指的是那些合理的问题、精彩的问题和有实际教学价值的问题,而不是一些为了提问而设计的形式上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合理问题应具有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牵引力”;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某个独立的教学板块的“支撑力”,以及为学生广泛交流和共同参与搭建起有效平台的“凝聚力”。简言之,问题设置应注意它的合理梯度,保证学生不但能够“进得去”,同样可以“出得来”,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有所收获,解有所乐。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合理设置有效问题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设置问题应做到大小得体,难易适中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不会因为“多”就能够达到效果,而在于问题是否能够问到“点”上,而这个“点”在哪里?在学生质疑与困难之处,同样也要在学生能力承受范围之内。诸如“文中××的做法是不是对的?作者思乡之情浓郁不浓郁?”这样的问题,根本提不起学生回答的兴趣,有的还会产生反作用,让学生“小看”教师的水平。而太过生涩难懂的问题同样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形成怕提问、躲问题的现象。所以问题设置应做到大小得体,难易适中。如在学习《卖油翁》时,为了让学生对“陈康肃公尧咨善射”中的“公”之一字形成正确理解,如果仅是简单的一问“公是什么意思?”这种直白浅显的设计显然不会吸引学生注意,而如果改成“因为陈尧咨岁数大了,因此人们称其‘公,是不是?”这样转个弯问问题,称之为曲问法,更多的不是让学生回答,而是看起来是要让学生进行判断或者验证的问题,是很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的,而在他们看完注释后略加思考就能够进行作答,问题简洁却内涵丰富。

二、设置问题应做到抛砖引玉,一石千浪

丰富且庞大的信息量是语文教材的特点,这为教师设计问题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挖掘出其中最有价值的、最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和联想的素材,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说讲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后,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一个“特别”的问题:“背影讲述的是父亲对作者的一种爱,那么,如果将这个题目换成《父亲的爱》可以吗?”这个看似几乎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的话题,反倒比“你怎么看待作者将题目设定为背影的定义?”这样的问题更让学生感兴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这篇文章的题目,试图找到原题目的“妙处”所在,同时也深深理解了这个题目所包含的真实意义。

问题不但要能够起到一石千浪的效果,还要有“向导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品味蕴含于文字之中的情感与思想。如学习《孔乙己》时,读到书中对孔乙己外貌描写的一段时,教师的问题设计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师:文中作者称孔乙己是酒馆中“唯一”之人,为什么?

生1:那是因为只有他是穿长衫却没有钱,却可以坐到里面慢慢喝酒的人。

师:孔乙己又为什么不干脆将长衫脱下来,成为一个和别人一样的人?

生2:那正是他传统封建思想残余的一种表现,他认为穿长衫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比别人就高一等。

师:作者在形容主人公脸色时,用了“青白”二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孔乙己应该既不爱劳动,也总吃不饱,所以脸色青灰惨白。

师:那么他脸上的伤痕又是怎么来的?

生2:偷东西被人打伤留下的。

师:他总是以读书人自居,那为什么还会不顾读书人的面子,去偷拿别人的东西?

生3:他被封建文化长期熏陶,所以养成了和“士大夫”们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的毛病,所以最后才会被人打折腿!

……

三、设置问题应审时度势,恰到好处

问题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最能够发挥其作用,是很多语文教育者关注的课题,要做到问题问得恰到好处,学生答得兴致盎然,教师就要学会转变角色,以学生的身份去思考自己在什么时候需要一个问题的引导,什么时候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强烈,简言之,就是设置问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

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文中众多人物和复杂的情节,让很多学生大感头痛,怎样从千头万绪的人物关系中快速地找到关键人物和关键情节,此时需要教师审时度势,给学生设置一个合理问题:“文中金氏父女、镇关西和鲁提辖三人是怎样相互对待的?尝试用三句话,或者三个词来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就直接把学生对全篇课文的关注提炼到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有了方向感,学生感觉问题仿佛好解决了,所以很快他们就理顺了该篇文章中的情节变化:鲁提辖与金氏父女之间是从“问”到“赠”到“救”;镇关西与金氏父女之间却是从“占”到“弃”到“诈”;而鲁提辖与镇关西之间是从“耍”到“揭”到“打”。这样人物关系被学生梳理得非常清晰,鲁提辖高大的形象也深深烙在學生的脑海中。

总之,设置合理问题,可以使教学头绪得到有效简化,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让他们学会从简单处感知丰富,从明晰处体味细腻,让他们兴高采烈“走进去”,心满意足“走出来”。

参考文献:

[1]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张永泉.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3(8).

编辑 段丽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