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赵萍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这种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从这个学习过程中能有所发现,可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教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练习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实践应用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应用观,创设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毫米和分米”的练习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告诉同学们,今天的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篇小东写的日记,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要告诉老师你听出了什么。小明的日记是这样的:“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孩子们带着老师的问题既好奇又认真地听完这篇日记,便抢着举手说自己听到和想到的问题,通过交流补充,他们发现并改正日记中长度单位的错误应用,很自然地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准确运用。
二、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在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中,我结合教学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为了让我班的同学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提高我班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老师想把你们(二年级有37人)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同学们,能帮老师分分吗?听完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很快举起了小手,在孩子们的积极帮助下我们分好了四人学习小组。这种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就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机会,不能仅以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如在认识钟面的练习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操作情境:第一节一上课,我在钟面模型上拨出9:10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指着钟面上的时刻)问:现在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的?学生互相交流补充后,我将在钟面上拨时间的活动让给学生:“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出题呢?”要求是用钟面模型拨整时或几时几分的时间,让其他同学来认,先请一名小老师在大家的面前操作,然后要求学生在2人小组中操作。这样孩子们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熟悉了钟面,熟练掌握了辨认整时和几时几分的方法。
四、逐层疑问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尝试、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引发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一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强化对八个方向的认识:
1.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认识了方向。谁能说一说你已经知道的方向有哪些?下面请大家站起来,用手指着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你将身体转一转,还会
说吗?
2.你能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吗?请上来画一画、写一写。(用图表示八个方向)
总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也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誗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