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呼唤提高教师心理学素养

时间:2024-06-03

陈艳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给学校教育带来新气象,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或者是学生的学习,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其实是对“教师”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位。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经师”向“人师”转变,教师的权威、职能和角色要随之发生变化,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对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提出了挑战。

心理学素养是指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的修养与能力。在今天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心理学素养对于中小学教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教学重心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

我们过去培养的教师是以学科类型为主的教师,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教学目标也重在落实“双基”的掌握及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经验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内容。而现在大背景变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有一个重要的变化,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我们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他的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禀赋、习气,就没有教育。”新课程也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不能以教材为本,所以,在今天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掌握教育心理规律、提高心理学素养显得尤为必要。

二、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学知识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倡导教师要形成新的学生观。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以及个别差异性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观念上,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这就需要教师把这种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活背景里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重视学生现有的经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有大量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才能建构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

三、新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认为“儿童是课程的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儿童创造着课程”;“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永恒的基础”;“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儿童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这些特点都要求教师要具有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过去,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但是在新课程中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科学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

四、新课程中教师关注的角度变化也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学素养

新课程中对学生的关注除了上面说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

每一个人除了我们以往比较重视的语词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以外,还有七种不同的能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不能像过去那样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关注学生智力的不同类型,构建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多元的学生智力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使学生采用自己最合适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校生活的质量,因而也将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教师的关注要处于一种积极而稳定的状态,就必须实现思想的升华。这种升华表现为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这也是教师心理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