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发学生主体情感 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时间:2024-06-03

周颖琴

面对新课改、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注重问题设计,激活学生思维;引入“源头活水”,向生活领域拓展;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量创造条件,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充分表现自己,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致,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

众所周知,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这种教法不但枯燥无味,而且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语文课是一门最贴近生活的学科,它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情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实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面对新教材、新课改、新教法,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参与探索与创新。为此,教师就要使学生敢于创新,即去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或思路;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注重问题设计,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问引发思维活动,形成探求、解疑的强烈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主动地学,所以老师上课前要深挖教材,设计出能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具有启发力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十分重视“备思考问题”,寻求“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的问题,好的问题可以激活整堂课,有时也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时老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针对课文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几十个问题,筛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课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每个问题后均注明是由哪位同学提出的,这使得学生有种成就感和被承认感,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钱梦龙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三、引入“源头活水”,向生活领域拓展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内涵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引入“源头活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缩短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四、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舞台,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教师也“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倡扬学生参与意识,其落足点应当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激发学生主体情感,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也是语文教育明天的希望之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磨头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