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文/空杯 指导专家/茅于燕 教授 沈家宏 心理咨询与督导师 编辑/春苗 设计/侯宇
如今父母和孩子长期分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工作时间、距离等原因,父母常常没有精力和条件亲自照顾子女,把孩子交由老人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父母又能做些什么,把影响降到最低呢?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弊有多大?
儿子从小没在我们身边长大,快上学才接回来,刚开始学习还好,但每天写作业都磨蹭到很晚,老师反映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他爱看动画片,我们一管他就发脾气,有时还说些恨父母之类的话,尤其对我。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没跟着我们,孩子有些自卑,不太会跟别人交往,畏缩不前。其实他心里对我们还是接纳的,有好吃的也会留给我们。这些是因为孩子离开我们太久吗?
——茂茂妈
沈家宏:
6岁以前是孩子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是建立安全感的最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和父母长期分离,对小部分孩子来说,性格和人际交往可能会产生影响。因此,1~2岁的孩子和妈妈不要有太多的分离,孩子2~3岁时上幼儿园不建议全托,也不要将其送走。
这一阶段是一个建立互信的过程,长期的分离,孩子容易形成被抛弃感,这对孩子来说是生与死的恐惧。虽然大部分孩子长大不会出现问题,但约有1/3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常有深深的不安全感,影响他的人际交往。
当然,不分离并不是和孩子整天腻在一起,父母都需要工作,关键是要在不伤害孩子心理的情况下抽身。如父母上班前要给孩子稳定的感觉,告诉孩子父母上班后还会回来,不要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也要事先让孩子知道,父母会来接他。
茅于燕: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童年的教育和环境,的确会对以后的性格、行为有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全是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比如孩子的独立性、自立精神、生活自理能力等,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能好一些。(当然,抚养人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也有影响。)
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欠缺。你应该告诉她:“爸爸妈妈是非常爱你的,只是因为我们工作的地方还没有幼儿园,所以你现在还只能和奶奶在一起,等有了幼儿园,就来接你到妈妈身边去。不过,奶奶也是很爱你的,她每天给你做饭,送你上幼儿园,陪你玩,你要听奶奶的话。”一个快4岁的孩子,是能够理解的。
爱的具体表现是亲子联结紧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这种分离造成的亲子联结不紧密:
1.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关心他的一切。
2.经常寄照片给孩子,让他对你不陌生。当然,奶奶也要经常拿出旧照片来讲你们过去的事,让孩子好像仍和你们在一起。
3.过一段时间让奶奶给孩子照几张照片,写一点“报告”,寄给爸爸妈妈。这要当作大事来做,让孩子心里有爸爸妈妈,不要让空间距离影响了亲子之爱。
4.父母亲出差时,尽量到陕西奶奶家看看,给孩子带点玩具、吃食,让他到幼儿园去“宣扬”爸爸妈妈对他的好,建立他的自尊心。
亲子重逢,宝宝像见到陌生人
年轻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有时会选择把宝宝放在外地的奶奶家或姥姥家寄养,等宝宝3岁时上幼儿园再接回身边。但是3岁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阶段,宝宝很难认可父母。当父母接宝宝回来时,常会感到宝宝不适应新的环境,做出以下反应:
1.刚回到自己家,不停地哭闹,不爱吃饭,也不愿玩,执意要离开家里,嘴里说着:“走、走……”
2.不愿亲近父母,表情冷漠,甚至感到畏惧。
3.对于家里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在家里呆头呆脑,不知所措。
沈家宏:
由于宝宝从小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缺乏亲子感情。把宝宝接回家后,就要努力培养与宝宝的感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父母要积极给宝宝爱抚并与宝宝交谈。多抱抱宝宝,抚摸他的头、脸和身体等,让宝宝感到轻松舒适。同时还要多和宝宝交谈,如亲切地叫着宝宝的名字跟他说:“宝宝今年3岁了,爸爸妈妈都想宝宝了!”“宝宝真乖,爸爸妈妈最喜欢宝宝了!”“宝宝饿了吧?妈妈去做好吃的!”
多陪宝宝一起玩。宝宝都喜欢听故事,父母可以买一些有意义又有趣、色彩鲜明的绘本和他一起看,讲给他听。宝宝喜欢到动物园玩,父母就多带他去,一边玩一边讲动物的故事。这样,宝宝逐渐对父母产生感情,就会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了。
比如宝宝原已习惯在早饭后大便,就不要硬让他在起床后马上大便。强制要求宝宝改变习惯,会使他不适应、不舒服,情绪更加不好。如果发现宝宝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最初不要断然让他们强行克服,待熟悉以后再逐步纠正也不迟。
父母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保持积极的情绪,这样宝宝也会受父母的感染,情绪愉快安定。另外,父母对宝宝同样要付出爱心,及时满足宝宝的需要并鼓励宝宝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让宝宝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宝宝生活在一个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里,会觉得很幸福、很安全,对父母的感情也会加深。
虽然父母有时因为工作、学习的原因,需要把宝宝寄养。但是,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如果有条件,要尽量亲自教养自己的宝宝。
茅于燕:
在这3个月中我认为可以做以下这些事:
如果要接老人来家里照看,那么现在就应该接他们来。这样你们有一段时间在一起,孩子的生活起居、早期教养会有延续性,过渡起来比较容易。当然,由亲戚照看或请保姆照看也是一样,现在就请来,如果请保姆,将其身份、家庭、健康状况弄清楚比较安全。
如果要把宝宝送到老人家里去照看,那么现在就应该和宝宝一块儿到老人家里住一段时间,一起熟悉环境、熟悉抚养人,然后再离开,对宝宝来说会好得多。
把孩子的情况和自己要离开的情况介绍给他们,万一孩子有个病痛,抚养人知道马上该往哪儿送去看病,这样常规体检也有人管了。
买好孩子衣服、玩具、图书,可以用一段时间,以后再由抚养人添置。你们买后,关照抚养人,玩具、图书不要一次拿出来,有些可在“关键”时刻(如哭闹、生病等)拿给他。当然,短期的生活费也要留下来。
不要因为自己快要走了就更宠爱他,平时有什么宝宝要了但是不能买的东西,这时不要全给他。这样可能会形成他的不良习惯,贪得无厌,使抚养人很难办。也要和抚养人谈,不要因为父母亲不在身边,就更加宠爱他,使他完全没有“纪律”,不能控制自己,待父母亲回来后,就很难管教了。
马上要离开宝宝了,怎么准备?
和同在一地的亲朋好友联系,告知家里的电话和地址,也将他们的电话和地址告诉抚养人,万一孩子有什么情况可以尽快联系,并得到帮助。
我的儿子1岁了,活泼可爱。可是我丈夫和我再过3个月就要去瑞典留学,我心中对儿子充满了不舍与愧疚,怎么做才能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呢?
——丁丁妈
家长去瑞典以前,要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对去了以后孩子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以及早期教育,也要有所计划:
给抚养人准备一张婴幼儿身体发育和智能发展表(儿童书店可以买到),让抚养人过三五个月给孩子测量一下,看孩子的发育和发展是不是与同龄儿童差不多。不过要注意:这不是做健康评价,也不是智力诊断,如果要做这两者还要带孩子到保健部门或医院去做,这样比较准确。
1~3岁是语言发展的快速时期,在这个阶段应注意教孩子说话,不仅语音正确,句子也要会讲。据调查,1岁的儿童会讲3~5个词,1岁半会讲70个词,2岁会讲270个词,3岁会讲950个词。2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先开始是简单句,到4岁以后复合句才增多,抚养人一定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经常对他讲话(简单而清楚的话),和他一起看图画并讲解,有时还要给他讲故事,2岁半以后儿童就喜欢听故事了。3岁时,儿童已经会简单的复述,这对语言训练有很大作用。
空闲时带孩子到超市、游乐场去,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不一定要见什么具体的人,做什么具体的事。时常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学习社会行为,如向人问好、给东西要说“谢谢”、临走时要说“再见”等,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欢迎的人。
再三关照抚养人不要过分娇惯他,要让他有点约束,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对他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比如打人、抱毛巾被睡觉、吃手指甲等,要抚养人注意消灭在初始阶段,等到成为习惯了再改,就困难了。
经常打电话给抚养人,加深感情沟通,如果孩子懂得听电话了,也要他在电话里和爸爸妈妈问好、谈话。也可以写信,谈得详细些。
如果可能,双方都录制一些录像带,让对方熟悉了解形象,这对增进感情有很大好处。如果录像有困难,可以互传照片,也对相互了解有很大好处。
如果有假期,经济条件又许可,一定回家看看。
奶奶和姥姥轮流照顾,好不好?
我和老公工作都很忙,生了孩子以后就把孩子给老人带,奶奶家和姥姥家离得较远,所以常常奶奶家1个月,姥姥家1个月。我们跟孩子交流比较少,感觉有些隔膜,宝宝看起来独立性很强,跟我们都不亲,怎么回事?
——格格妈
沈家宏:
亲子依恋关系需要牢牢地建立。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依恋关系很重要,孩子需要和母亲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妈妈是他的安全港湾,他一醒来或不舒服了,能够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慰。如果没有这个关系,会影响他以后的安全感。如果频繁更换抚养人,没有固定的依恋关系,小孩就会形成依恋障碍。
家长要学会“算账”,最好不要亲子分居。现在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小孩照顾不过来,经济上承担得起的家长,就给保姆带,或者把爷爷奶奶接过来带。但在精神上面,没有给孩子太多的照顾,这对小孩发展是不利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家长应尽量自己带孩子,哪怕白天工作很忙,晚上回家后也要跟小孩交流、沟通。这个基础如果不打好,以后很难弥补,小学生、幼儿园的学生也尽可能不要送到寄宿学校。很多家长不会算账,以为现在把孩子送出去,自己可以多赚钱,但他没算到以后的不良后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