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刍议

时间:2024-06-03

摘  要:幼儿的言语、行为有其特殊性,对幼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从幼儿教育呼唤仁慈之心、仁慈之心的内涵解读、仁慈之心的实践要求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构,以促进其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构

作者简介:李莹,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0568(2019)03-0101-02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各种形式、不同规格的幼儿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目前学前教育质量整体有待提高,学前教育事业面临着从争取入园资格到争取优良教育资源的需求转变,这些都对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问题饱受非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相应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亟待出台。

一、幼儿教育呼唤仁慈之心

1. 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由于幼儿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幼儿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特殊性,幼儿教师较容易出现师德问题。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中虽已提出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但未给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明确标准。目前,我国仅存在中小学教师规范,但尚无明确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也是幼教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无疑成为了制约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瓶颈。[1]此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发布为广大幼儿教师科学的实施保育、教育提供了借鉴与保障,但幼儿教师是否能真正履行应尽职责,师德建设是否合乎众望,教师队伍是否能真正做到“幼有所育”,尚无从知晓。

2. 仁慈之心的需要。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构中,应强调教师的仁慈之心。首先,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3-6岁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其特殊性,学龄前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完善,认知仍在发展,心理和行为也都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个性特征尚未最终定型。幼儿园是幼儿走出家庭之后第一个认知的世界,是参与除父母之外的社会交往的地方。教师切不可对幼儿随意实施惩戒,对幼儿的需要不管不顾,甚至打骂、虐待幼儿。教师应关心、爱护幼儿,陪伴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并利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幼儿为后继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以“慈幼”的观念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需要仁慈之心的情感对教师进行规范。[2]其次,由于幼儿教师工作性质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职业并不容易。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知识道德素养,还要有专业的技能素养;幼儿教师不但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此外,幼儿教师普遍还面临工资待遇低、社会认同感不高、职业倦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幼儿教师应以仁慈之心对待工作,以仁慈之心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二、对幼儿教师仁慈之心的内涵解读

1. 尊重理解幼儿。(1)了解幼儿需求。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先读懂幼儿,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和依据。幼儿教师要与幼儿进行平等交流,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只顾着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照顾到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真实需求。做到一切活动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发展为前提,以幼儿需求为目标。其次,教师要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地了解幼儿需求,而非自我揣测。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认知事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幼儿教师要对幼儿有耐心,认真倾听幼儿的表达,尊重他们的观点与意见。

(2)尊重理解幼儿言行。首先,教师要承认幼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特征,尊重幼儿的言行。其次,教师还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教学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注意到每一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2. 对幼儿关注、宽容。(1)关注并非完全接近。教师不应为避免意外发生就时时刻刻紧跟着幼儿,甚至不惜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而是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让幼儿充分表现自己。幼儿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是要相信幼儿的能力,给予幼儿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幼儿逐步实现自我管理。教师不应把幼儿当成发展不完全的人,认为幼儿需要成人单方面的帮助助其成长,而是要鼓励、支持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强化。

(2)宽容并非纵容。当幼儿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持以宽容之心,鼓励、引导幼儿承认错误,帮助幼儿总结、提升经验,使其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还要意识到,宽容并非纵容,不能以幼儿年龄还小、身心发展处初级阶段等理由纵容幼儿犯错,而不施加教育。幼儿在犯错误时一定要及时指出,使其认识到错误,提升幼儿认知水平。其次,教师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幼儿教师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除了在幼儿学习方面要施加教育,在幼儿生活方面还要给予照顾。如园所中,幼儿出现打闹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在充分观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再对幼儿施加教育,不要因为对个别幼儿的刻板印象就断定其是事件的引发者,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再如,当个别幼儿行为出现偏差时,教师应当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辅以家庭教育,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具有慈爱之心。教师需秉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对待幼儿,要把每一位幼儿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般来关心爱护。教师应从慈爱之心出发,爱护幼儿、关心幼儿的需求,时时处处为幼儿着想,懂得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真正做到爱护幼儿。

三、对幼儿教师仁慈之心的实践要求

1. 发源于对幼儿的热爱与了解。幼儿教育本身就是爱的体现,受教师发自内心的良好愿望和职业良心的驱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美德,每一位教师都不可缺少对幼儿的爱。教师对幼儿的爱,能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个依恋性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乐意和教师交往,并在教师那里找到温暖和安慰。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善良可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幼儿教师这一行业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2. 成长于对职业的认同与追求。(1)幼儿教师要增强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源于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和对职业的兴趣,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前提。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往往迫于就业压力、薪资待遇而不愿从事幼教职业。[3]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提升教师的薪资待遇,但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依旧不太乐观,尤其是聘任制或合同制的幼儿教师,工作辛苦,工资却比其他教师低得多。这就造成很多师范生毕业转而选择其他职业,即使已经从事幼教工作的毕业生,也受到职业认同感降低的影响纷纷转行。即便勉强留在本职工作上,也出现了职业倦怠,甚至打骂、体罚幼儿的情况。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教师们就越要发现工作中的美,增强职业认同感,乐业敬业,常怀仁慈。

(2)坚定教师信念。初心易守,始终难持,如今的幼儿教师正是在这样坚持着。事实上,幼儿教师能够常怀仁慈之心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教师只有对其从事的职业及道德要求有自己的认识、领悟,并将其坚定为自己的信念,勿忘初心、砥砺前行,才可以达到自我实现。

3. 成熟于对人性的升华与定位。常怀仁慈之心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幼儿教师的常怀仁慈能使幼儿效仿。幼儿教师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秉承匠人精神,心怀仁慈,落于实践,不断升华,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使幼儿从小具备仁慈观念,进一步使这种人性升华。常怀仁慈是人性发展的趋势。常怀仁慈最终要促进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促进人性的升华与定位。

参考文献:

[1] 彭香霞.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现存问题反思——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4,(10):31-33.

[2] 童宏亮,亓兰真.专业化视域下的幼儿教师师德建设审思[J].教育科学论坛,2015,(22):10-14.

[3] 方凌雁.論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职业道德[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 :59-62.

责任编辑  郝  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