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4-06-03

徐芳婷 邓李梅

摘  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作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航人,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有重要启示。他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儿童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要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倡导父母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该理论启示父母应做到拒绝“超前教育”,拒绝“隔代教育”,倡导父母亲力亲为。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剖析;

作者简介:徐芳婷,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邓李梅,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湖北 黄石 43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湖北省贫困农村地区小学全科教师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107-02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就开始有对儿童家庭教育的探讨。家庭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专家,他的著作《家庭教育》被陶行知称为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的著作。陈鹤琴通过对儿子的观察记录总结出“父母规则手册”。书中明确阐述了父母在儿童的各个时期应当做什么。该著作有助于父母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对我国的家庭教育起到了警示启迪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儿童的品行和品格在幼儿期被塑造,幼儿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幼稚期(出生到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儿童就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1]这说明儿童时期的教育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每个儿童成长中所养成的习惯是不同的,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儿童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教师教授的书本知识大部分都会被遗忘。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儿童所习得的感恩、协同、创造性、想象、耐力、反思等能力将会伴随儿童一生。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1. 關注儿童的身体健康。陈鹤琴非常注重对儿童身体的养护,提出父母应注意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让儿童多锻炼并摄取充足的营养。“我们晓得强健的身体是儿童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儿童自然终身受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2]卫生习惯是儿童健康的基础,所以父母应当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传授洗脸刷牙的方法等。父母还要注意幼儿护理上的细节,如儿童洗脸要注意到耳鼻和眼睛;给儿童的食物要根据儿童的身体发育规律定时定量;对于食物的存储要放在固定合理的位置等。

2. 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陈鹤琴是我国最早提出研究儿童心理的教育家,他的观察记录和实验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陈鹤琴在怎样做父母这一节提到:“做父母的要想把儿童养得好,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儿童的方法?怎样养育儿童,使得儿童身心两方面都充分而又正当地发育?”[3]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成为父母却不需要经过考试。了解儿童的心理是父母需要掌握的第一门功课。总体来讲,儿童是好游戏、好模仿、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合群的,是喜欢别人赞许他的。[4]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5]他认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父母要充分地观察和了解儿童行为,找出儿童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进行教育和疏导。此外,父母要找出儿童缺乏勇气的原因,训练儿童的胆量,锻炼儿童的勇气,帮助儿童养成勇于尝试的精神。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1. 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陈鹤琴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验,将儿童特点总结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家长应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儿童创造劳动的环境、游戏的环境、科学的环境、艺术的环境、阅读的环境。要为儿童提供看图画图的机会、剪纸着色的机会、串珠锤击的机会以及浇花、塑泥、玩沙的机会。[6]父母应当做出积极的暗示,尤其是对于儿童的正面行为要及时、详细地给出鼓励。这样会促使儿童重复其良好的行为。父母对于儿童的负面行为要严厉批评,让儿童认识到行为的不良后果。[7]对于儿童的错误行为既不能姑息也不应当纵容,父母应当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让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儿童产生成就感。这不仅使儿童乐于劳动同时也锻炼了儿童的体格。做父母的还应当同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伴侣,以游戏的方式教育儿童。[8]

2. 倡导父母以身作则,做好榜样。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的教育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特别善于观察和模仿,第一个被他们观察和模仿的便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儿童来说非常重要。陈鹤琴指出: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遵守“以身作则”。[9]婴幼儿时期的儿童在生活上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他们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兴趣。父母是他们第一个直接模仿的对象,是儿童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父母应当对子女公平,在儿童面前态度应当一致,不能欺骗儿童更不能做出不符合社会道德或规矩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元交际能力的“社会人”。[10]

四、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启迪

1. 拒绝“超前教育”,采取适时适当的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精神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1世纪以后,人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精神追求越来越高,对教育的要求也在随之提高。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从古至今都非常的注重儿童的教育。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情况,现有“不要让儿童输在起跑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很多“狼爸”“虎妈”也应运而生。21世纪的家长并不满足于让儿童三岁上幼儿园,很多家长提前开展“胎教”和“早教”,这种功利心理也催生出许多早教机构。很多早教机构过分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为了逐利,让儿童很早就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家长也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天才”,对于儿童过早识字、讲英文等“能力”沾沾自喜,并将其视为炫耀的资本。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很多幼儿园过早地让儿童学习超出自身能力接受范围的知识。很多小学开设了入学考试课程,要求儿童在入学以前掌握大量汉字,对数学的运算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11]这些对于尚在童年时期的幼儿来说是不适宜的,很多儿童的童年基本上在盲目的兴趣班中度过。实验案例也已经证实,那些早早就“成名”的“神童”甚至能力还不如一般正常的同龄人。

2. 拒绝“隔代教育”,倡导父母亲力亲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妇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妇女渐渐从家庭琐事里解脱出来,不再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她们也可以为自己的梦想打拼。然而科技的进步促使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夫妻都要为工作奔波,但是照顾儿童的责任越来越重,不少父母力不从心。此时,部分家长将照顾儿童的责任转移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这也相应滋生出许多社会问题。隔代家长的溺爱导致儿童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对此,政府、社区应当多出台可行的政策和方案,尽可能让儿童能在父母身边长大。

参考文献:

[1] [2] [3] [4] [5] 陈鹤琴.家庭教育(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 张筱良.新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8,(8):20-22.

[7]张传燧,戴文静.陈鹤琴教学法特色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3).

[8]虞永平,田燕.论陈鹤琴幼儿园课程思想[J].山东教育,2003,(18).

[9]郭景川,申国昌.民国时期儿童教育学人的教育交往空间——以陈鹤琴及中华儿童教育社为考察中心[J].学前教育研究,2018,(9).

[10] 王振宇,秦光兰,林炎琴.为幼儿教育发现中国儿童,为儿童创办中国幼儿教育——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25周年[J].学前教育研究,2018,(1):3-12.

[11] 姚莉娜.幼儿园“活·悦”课程的内涵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7,(5):64-66.

责任编辑  程  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