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摘 要:游戏是大部分儿童都较为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音乐教学本就是一个“游(自主、自由、自我享用的操作)而戏(享受认知欣喜、审美感动 、社交温情的过程)之”的过程。文章分析了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提供了四条实施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幼儿园大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启示表明了音乐课程游戏化有助于幼儿全面终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游戏;儿童;音乐课程;音乐课程游戏化
作者简介:陈艳,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 226010)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109-04
“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与音乐教育的本质同源,将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音乐课程与儿童游戏自然融合、动态建构的过程。
一、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内涵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音乐课程中的体现。教师要秉着游戏精神去设计幼儿园音乐课程,将游戏精神渗透于音乐课程之中。
1.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儿童本位”理念的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一目标表明在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中,要贯彻“儿童本位”的理念,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快乐体验、大胆表达、乐于创造,使幼儿园音乐课程变得生动活泼、童趣横溢。游戏是音乐教学与儿童的桥梁,游戏精神本身就能诠释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意义,即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的开放性和自我更新性。因此,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儿童本位”理念的需求,也是“儿童本位”理念的体现。
2.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音乐课程动态建构的体现。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得音乐课程和游戏能够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幼儿的音乐学习过程具有游戏性体验,进一步促使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这也是展现教师的课程设计和组织能力的动态过程,教师要能从生活中、孩子的行为中生成适合孩子的且具有音乐艺术特质的课程,寻找到以幼儿的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的音乐课程生长点,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差异是课程的动态建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资源,音乐课程中儿童的音乐技能、欣赏水平、领悟能力的差异都有助于教师对课程进行思考和构建。
3.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教育回归本质的体现。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本质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创造一种轻松、愉悦而富含有效刺激的环境,引导幼儿在全身心参与的诸多活动中得到发展。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园是一个儿童与其他儿童共同开展游戏的场所,是一种根据儿童的本性来对待儿童的场所;儿童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幼儿园要为儿童才能的增强、感官的训练以及天性的发展提供方法”。中国学者程秀兰指出:“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教关爱、身心健康、成长发展、习惯养成、心智启蒙、适宜环境八个方面。”所以,幼儿教育的本质是为幼儿谋求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关注的是幼儿成长的过程和一生的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使幼儿身心获得愉悦,启蒙幼儿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成就其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是幼儿教育的应然状态。
二、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不仅是幼儿园音乐课程的设计思想,更是重要的音乐课程组织策略。
1. 尽情释放儿童天性,在音乐游戏中自由徜徉。蘇格拉底认为“最完美的是儿童天性”,热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杰斯指出:唯有使孩子们身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教学环境,他们才可以忘我地“自由表达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游戏能很好地调动孩子的活动欲望,游戏的情绪体验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自由表达和参与”,使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成熟,大班的幼儿表现欲望逐渐强烈,幼儿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赛马》这一课中,幼儿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诠释了对《赛马》音乐的理解。一手紧握缰绳,一手高举马鞭,儿童能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来调整自己动作的幅度和频率。当音乐密集高昂时,儿童俯身紧握缰绳,扬鞭拍马,犹如在赛马场上的汉子;当音乐轻快愉悦时,儿童坐直身体,马鞭在头顶打旋,似乎在享受着胜利的喜悦。音乐是儿童自由表达的媒介,儿童的思想可以在音乐中汇集、涌动和流淌。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探索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大班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在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成功的体验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例如,在《八只小鹅》教学中,老师除了运用范唱、领唱、伴唱、合唱外,还用了比较有挑战性的轮唱。刚开始时,幼儿未能达到教学要求,容易受他人影响,轮唱最后成了大合唱。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不断自我总结,终于学会了轮唱,所有的幼儿都非常开心,当教师问幼儿想用什么形式向客人展示时,幼儿选择了轮唱形式。由此可见,在音乐学唱游戏中,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征服了轮唱这个难题,获得了持久的快乐和自信。
2. 巧妙渗透游戏规则,在音乐游戏中凸显自主。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表明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主性形成的时期,他们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的规则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幼儿能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一些集体的共同规则。这表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条件,与幼儿共同商讨游戏规则,并巧妙地让幼儿接受并遵守规则,儿童在这种支架下能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克里克塔》是一本绘本,讲述了波特奶奶和蛇克里克塔相亲相爱的故事。教师巧妙地将音乐的说唱形式融入到了语言的教学中,将艺术和语言完美地结合。教师击鼓,并范唱“波特奶奶为克里克塔喂牛奶,喂牛奶”,要求幼儿根据鼓点来编说唱内容。刚开始幼儿无法根据鼓点精简内容跟上节奏,但在一次次试误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下添加了开始和结尾,幼儿终于发现了规律,最终老师将学生编写的说唱内容整理如下:
克里克塔是条蛇,波特奶奶喜欢它,相亲相爱在一起,在一起
波特奶奶为克里克塔喂牛奶,喂牛奶;克里克塔为波特奶奶拎东西,拎东西
波特奶奶为克里克塔量身体,量身体,克里克塔为波特奶奶讲故事,讲故事
波特奶奶为克里克塔织毛衣,织毛衣;克里克塔为波特奶奶变数字,变数字
波特奶奶为克里克塔做小床,做小床;克里克塔为波特奶奶抓小偷,抓小偷
克里克塔真伟大,真伟大;我们大家喜欢它,喜欢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丝毫刻意和勉强的痕迹,教师即兴编唱,儿童被吸引并自主模仿;教师借助击鼓传达要求,儿童参与讨论,挑战自我,乐在其中;教师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整理总结,儿童欣赏成果,自主完成对说唱技巧的知识构建。
3. 丰富教学情境,在音乐游戏中活跃创造。音乐情境游戏属于生成性创造游戏,主要包括动作性较强的音乐角色表演与情节性较强、角色较多的音乐主题游戏。受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素养的限制,幼儿的音乐综合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幼儿只能通过听觉上的直接感受来体验音乐,并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中丰富、鲜活的音乐形象,从而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感知情境,通过意境优美的故事配乐活动、行体优美的韵律活动、直观多变的造型活动以及在音乐伴奏下各种创造活动,幼儿在感受并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既培养了对音乐游戏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音乐课《赛马》的前段音乐舒缓悠扬,儿童从中感受到了清晨大草原上人们自然悠闲的生活。教师让幼儿伴着音乐,想象清晨大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并尝试将他们的动作表演出来。幼儿在音乐的浸润下,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通过想象用动作表现出了清晨大草原的生活情景:有的女孩在梳头发,有的在跑步晨练,有的在挤牛奶,有的在喂马,有的席地而坐在吃早饭......这些动作来源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在音乐情境的激发下,对生活经验进行了活跃的创造。在《八只小鹅》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幼儿扮演小鹅,通过聆听音乐感知小鹅的嬉戏情境。幼儿从琴音的强弱判断小鹅的活动步调,从音乐的节奏感知小鹅的快乐和自信,由此创造出了八只小鹅的嬉戏场景:小鹅迈着轻快的步伐,面带微笑,昂首挺胸,与同伴相携而来。幼儿创建的该情景将其对乐曲的理解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4. 童心唤童趣,在音乐游戏中收获愉悦。童心是幼儿教师的特质,是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前提,也是儿童教育的根,童心不泯是幼儿教师受欢迎的法宝。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懂得儿童的心灵,要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要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还要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幼儿心灵的连接点就是童心,幼儿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时刻站在幼儿的角度,揣摩幼儿的内心世界,只有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融入幼儿的世界,唤醒和激发儿童本真的童趣。在《八只小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小鹅中的一员,夸张地摇摇摆摆,活灵活现地从远处走来。作为鹅爸爸伴唱时,教师慈爱地呼唤着自己的孩子;作为鹅宝宝伴唱时,教师憨态可掬地粘着鹅爸爸。教师生动的表演激发了幼儿的浪漫天性,每个孩子都大方自然地表达着自己的对乐曲的理解,一群小鹅形态各异又和谐融洽,每个幼儿都成了快快乐乐在玩耍的小鹅。《赛马》教学中,教师化身强健的骑手,誓与小骑手一决高下,小骑手们纷纷不甘落后,挥鞭你追我赶,犹如真实在大草原策馬奔腾。在赛马队形变化时,小骑手不仅会根据音乐节拍注意自己动作的协调性,还时刻注意与同伴的互动,照顾整体队形和动作的和谐,幼儿从中收获了集体成就的愉悦。《克里克塔》教学中,教师通过肢体和语言诠释着波特奶奶的慈爱和关怀,幼儿配合地演绎着克里克塔的感恩和贴心以及最后的勇敢和自豪。幼儿全身心的投入也使其收获了满满的爱与自豪。在三节音乐课中,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了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如《八只小鹅》中轮唱的技巧,《赛马》中队形变化和动作的协调,《克里克塔》根据鼓点创编和说唱的技巧,幼儿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童心能够使我们和孩子融为一体”。拥有童心的教师才会真正理解和把握孩子的纯真童心,走近他们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程游戏化要求教师要保持童心,融入幼儿世界,以音乐游戏为载体,使幼儿收获纯粹的快乐,提升幸福感。
三、幼儿园大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启示
1. 更新儿童观和课程观念,让游戏精神浸润音乐课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课程游戏化项目指导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要确保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也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音乐课程的设计要遵循这一精神原则,以游戏为载体,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幼儿自主构建并内化音乐知识和技能。
音乐课程游戏化精神要求教师及时更新儿童观和课程观。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拥有自己想法和见解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能力能动地塑造自己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塑造、灌输。教育专家刘晓东指出“儿童本位是教育原则、政治原则,是未来社会的文化特征”。《克里克塔》教学中,规则的创编不是教师命令式的强加,而是“润物无声”的渗透。《赛马》教学中,队形的变化不是教师要求和排练的结果,而是幼儿自主商定和自我维持的成果。儿童本位的儿童观要求教育者放心、放手,“静待花开”。
儿童本位的课程观要求教育者“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音乐课程游戏化要求音乐课程要珍视游戏和儿童生活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通过直观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即从幼儿自然发展规律中设定目标,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寻找课程内容,并以幼儿已有经验的构建课程实施的策略,将游戏精神和游戏理念渗透到音乐课程的各个方面及各类活动中。如《赛马》教学中对清晨草原生活的想象就是源自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八只小鹅》教学中的动作来自于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观察。
2. 音乐课程游戏化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表明幼儿园应利用一切可用的自然、社区资源,创建并不断丰富资源库,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是运用好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保障。在课程游戏化项目专家的指导下,江苏省各个项目园都意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各园逐步建立素材库、主题资源包、网络资源地图,各个园区直接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建设打开教师的思路,开阔教师的眼界。江苏省自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以来,逐步实现了教师资源、材料资源以及区管理资源的整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呼吁和促进着教育资源整合,音乐课程也不例外。《克里克塔》是语言教学的资料,被进行了音乐艺术的创新,实现了课程的整合;《赛马》的道具马鞭是家长利用家里的废旧衣物制作而成,实现了材料的整合;《八只小鹅》的原创内容来自于园内的主题资源库等。音乐课程游戏化在教师眼里不仅仅是音乐艺术课,而是集语言、数学等一体的综合课程,需要各领域教师的共同参与,实现教师资源的整合。只有资源丰富了,游戏才能丰富。多样化的材料以及具有生命气息的环境是音乐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而这需要教师对现有材料资源的整合,如《八只小鹅》中的辅助教具——贴画以及背景布置。教师要做到眼里有生活,心里有游戏精神。
3. 音乐与游戏自然契合式的生态融合。适宜、有效的音乐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生态融合,倡导的是幼儿主体体验的自然生成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收获的满足和自我的超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支架的提供者、隐性的指路人、快乐的分享者,这就在课程的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各方面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切忌将音乐课程和游戏简单组合,而是要使两者无缝对接,彼此融合,不分你我。音乐课程要关注幼儿生命的整体存在,将幼儿的全面、快乐发展作为长远目标,对幼儿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可借助游戏的方式达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减少对幼儿的控制,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选择适合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内容,设置游戏情境,通过丰富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高屋建瓴的指导、隐性的智慧帮助来引发和保持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以此使幼儿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同时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幼儿自然游戏状态下的音乐学习方式,关注幼儿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游戏情趣,尝试为幼儿提供符合其能力与意愿的挑战,引导幼儿在同伴间进行自由灵活的交往与互动。音乐与游戏自然契合式的生态融合才能促使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方式和状态中主动构建音乐审美、音乐技能,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游戏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是让幼儿自主构建音乐艺术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发展音乐艺术的综合能力,成为自主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切入点,通过游戏的情境性、挑战性、互动性、创新性为幼儿的终身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 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1):15.
[3] 宋巨瑶.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研究[N].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4] 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12.
[5] 刘晓东.论儿童本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27.
[6] 葛成凤.大班幼儿歌唱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7] 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8] 陈正楠.幼儿园中班游戏化音乐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9] 李琳.儿童艺术的游戏本质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3,(8).
[10] 李捷.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8,(5).
责任编辑 陈 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