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6-03

摘 要:在初中阶段学生往往并不觉得物理这门学科学起来困难,但到了高中阶段,却觉得物理很难,这说明学生的物理能力欠缺。根据新课改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能力的责任,一般物理学习的能力涉及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五种基本能力。文章从如何培养这五种能力入手,分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能力;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胡军,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湖北 孝感 43260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0-0104-03

物理中有很多概念性知识及公式,需要学生理解记忆,一些公式还需要学生掌握推理过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物理中很多知识是抽象的,所以要具备抽象思维,遇到问题,首先要学会分析问题,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培养学生分析的意识。物理中很多问题会涉及数学领域,不论是求解还是推导公式,都包含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会对解决物理问题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物理以实验为基线,很多现象通过实验证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严谨,并时刻抱有科学的学习态度。

一、理解能力的培养

物理中概念、公式、规律较多,且较难懂,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物理意义,无法与生活中的现象或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做物理题时,甚至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 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定律、定理的理解。课本中,对物理概念、定律、定理的定义往往言简意赅,用很少的文字精准的概括其内涵,必须要逐字分析,把内容条理化,将隐含的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句话就涵盖了很多信息,引导学生将这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理解,首先第一部分是没有外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第二部分是有外力的情况下,原来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引出“惯性”,再结合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帮助学生理解。[1]

2. 在物理图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物理过程中,不仅要对概念、定理正确理解,还要学会理解物理图像,能够看懂物理图像,理解图像中蕴含的物理意义。例如,教学“机械振动和波”这一课时,认识了振动的图像以及波的图像,虽然这两个图像很像,但是本质却是不一样的,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图像就会将他们混淆,可以先让学生画出这两个图像进行对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图像是在什么前提下提出的,分别反映了哪些物理规律,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更正,认识这两个图的横纵坐标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引入周期、波长、振动速度以及传播速度等概念,这样一步步地深入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此外,也要加强学生对物理题目的正确理解,题目中往往含有很多隐含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学着画出物理过程或图像,标注关键词,将用到的物理公式及定理列在一旁,并自行补充隐含条件。

二、推理能力培养

物理中的推理能力往往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3种。

1. 歸纳推理的培养。归纳推理是指从个性推理出共性,首先要分析清楚事物的属性,再归纳总结出结论,最后对结论进行检验。比如,教学“运动”一课时,可以给出例子:观察雄鹰在空中挥动翅膀飞翔时,身体和翅膀运动的情况,发现身体和翅膀的运动情况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例子,得出“运动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分析物体运动轨迹时应当忽略物体形状及大小。

2. 演绎推理的培养。演绎推理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已知推理未知。首先分析清楚事实,然后选择理论依据,最后进行推理。[2]例如,质量为m的物体,在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作用下发生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见下图。

这道题目中已知条件是物体在同方向的恒力作用下发生了位移,速度也由v1变为v2,然后根据已知条件选择物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推理,首先物体发生了位移说明力F对物体产生了功,即:W=Fl,另外力是恒力,所以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W=mv22-mv12。

3. 类比推理法的培养。类比推理法指根据同类相同的属性推理出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方法。首先分析事物,然后联想已知,再进行推理。比如,教学“电场强度”时,分析得出电场强度与受力及电荷无关,只和位置有关,可以类比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的大小与电阻材料、温度、电阻率等因素有关,与电压、电流等因素均无关。

三、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运用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相结合,当遇到很多物体时,可以将物体分离出来进行个体分析,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如比较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微元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3]掌握多种分析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然后结合一定的题目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保证逻辑清楚、有条理。例如,神舟宇航员抓住秋千杆由水平状态下摆成竖直状态,分析宇航员所受重力的瞬时功率变化。如果运用三角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特殊值法来解决,就会使问题简单化,得出其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又如,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学习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通过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场”和“场强”的理解。用微元法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瞬时速度、弹簧弹性势能等。

四、培养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物理的过程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很多物理概念中涉及数学符号,所以要想学好物理就必须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学会如何把物理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例如,运动坐标图就可以借助数学知识直接求出部分物理量,应用数学知识及思维来处理物理问题可以提升学习效率。[4]一些物理规律可以借助数学模型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位移公式也用到了数学中的“速度—时间图像”“微积分”“梯形面积公式”等知识。例如,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住,另一端F1用的力施压,稳定时长度为l1,若改为用F2的力进行拉伸,则稳定长度变为l2,求形变在弹性限度内的劲度系数。这一个问题就运用到了数学的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知识,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呈正比,与长度呈一次函数关系,故F1=k(l0-l1)F2=k(l2-l0),联立公式求得k=。

五、培养实验能力

物理的学习过程离不开物理实验,试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也要求学生根据步骤完成实验操作,比如,会正确使用多用电表,并能准确读出万能表上电压、电流等数据,物理实验中会有误差存在,要学会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误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自行制作类似小投影仪、望远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实验一定会有实验数据产生,要锻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借助一些方法进行分析,如,比较法、作图法、代入公式法等,其中图表法使用比较频繁,它可以让学生很清楚明了地看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5]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根据高考要求,这五种基本的物理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时也应当侧重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教学生“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教育模式也应当进行创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严俊.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物理,2014,(15):7-8.

[2] 陈庆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J].课程与教学论,2009,(4):10-14.

[3] 薛进.模型建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例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38-41.

[4] 程素萍.高中物理解题策略的训练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0,(1):7-8.

责任编辑 范艳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