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时间:2024-06-03

摘 要:物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往往是基于实验展开的。但是,从物理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来看,仅仅依赖于实验是不够的。在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物理教学,使得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方式,运用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由此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提高。文章针对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数学知识;高中物理;解题;应用

作者简介:王昭娟,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物理教学。(山东 曲阜 27316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2-0056-02

物理学科属于综合实践性学科,其中数学知识的运用发挥着工具性的作用。虽然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各有侧重点,但两者在实践应用领域是融会贯通的。物理的运算离不开数学,数学运用于应用领域中也会涉及物理知识。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的解题离不开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做到数学与物理的充分结合,落实到物理解题中,对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物理解题合理应用数学知识的方向

1. 物理解题对代数知识的应用。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有相似之处,在应用中可以举一反三。使用物理公式可以通过已知项将未知项推导出来。物理的运算题多种多样,对于数学知识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对物理知识深入理解,而且运算更为容易。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抛物线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应用数学的抛物线方程时,充分发挥联想,就可以将解题的思路确定下来。另外,在物理解题中,未知项x得以广泛应用。可以按照数学的思维方式,将物理题中需要求的值设定为x,通过运用数学公式推导,就可以求解。

比如,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第一秒的距离在整个下落高度中所占的比例为9/25,这个物体下落的高度是多少?

对这道题进行解答时,首先需要理顺思路,将第一秒下落的距离与整个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用数学的比例关系思考这个物理问题就不会感到很复杂。物体在第一秒下落的高度可以表示为h=1/2gt2,其中t=1秒,h=5米;根据物理题的条件,物体下落的距离在整个下落高度中所占的比例为9/25。总体的高度为H=h×25/9=5×25/9=125/9(米)。这道物理题给出的条件是:下落第一秒内的距离在整个下落高度中占有的比例为9/25。相等时间内就可以获得下落的时候的位移比,即1∶3∶5∶7∶9。将这些位移比相加,1+3+5+7+9=25,最后一秒的位移在总的位移中所占有的比例是9/25。下落的时间为5秒钟,就有H=0.5gt2=0.5×10×52=125(米)。这道物理题的整个解题过程可以明确,都是套用了公式,在解题思路上则采用了数学思路,运用了数学的解题方法。可见,在物理解题中,数学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物理解题中对几何知识的应用。在物理的运算题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获得答案。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用图形表示更为直观,还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在脑海中将物理题还原到实践领域中。将脑海中对物理题的概括用简答难点图形表达出来,就可以运用几何知识将物理问题解答出来。

比如,在宇宙中,两个距离比较近的星球就构成了双星。这两个星星相互吸引,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将两个星球连线上选择任意一点进行相同周期的匀速圆周运动,运动周期是T,两个星球的球心距离是R,解答两个星球的质量。这道物理题内容比较抽象,天体是非常庞大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还要运用几何知识解答问题。将两个星球抽象为两个球体,也可以在平面上画出圆形,按照题干的内容将图形画出来,解题思路就很快地形成,见图1。

两个星球分别为A和B,A的质量为MA,B的质量为MB,相互之间的吸引力为F。就可以得出:F=G×(MA×MB)/R2。A和B两个星球都进行圆周运动,A的圆周运动半径为rA;B的圆周运动半径为rB。对于A星球而言,F=MA×rA×(2π/T)2;对于B 星球而言,F=MB×rB×(2π/T)2;R=rA+rB。因此,星球的质量总和为MA+MB=(2π/T)2R3/G。

二、高中物理解题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解题技巧

1.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物理问题。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物理问题,就是应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思考物理问题。因为数学思维是抽象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将其用于物理解题中能提高解题效率。比如,设定x为未知的数值,将具体的图形应用抽象的图形表示,就可以将天体用球体或者圆形进行表示。弹簧是具有承载拉力的,用几何图形表示,就可以将弹簧设定为一条直线。在理解这样的物理题的时候,可以应用抽象的思维将原本复杂的物理题简单化。之后通过分析数学图形解决物理问题。

2. 用数学的解题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数学的解题方法是非常多的,包括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数学归纳法、换元法等,将这些数学方法用来解决物理问题,就可以让物理题简单化。比如,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使用待定系数法,就可以将要求得的结果设定为未知数x,之后对物理题的内容还原为数学方程式,对未知数进行求解,从而得到所需答案。

3. 用数学公式解决物理问题。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使用数学公式,是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题的含义,套用数学公式解答物理题。比如,物理的力学问题与数学三角函数之间是存在共性的,在解决这方面物理题时,就可以用相关的几何原理回答问题,用几何法方法将物理题解答出来。在物理解题中用数学公式,就是利用了公式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解题。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就可以理清物理题的思路,很快地就可以获得答案。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解题的过程离不开数学知识。事实上,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将两者划分为不同的学科,是由于知识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在具体的知识应用过程中,可以将这两门学科进行融合。特别是物理解题过程中,如果用物理思维解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妨应用数学课思维解题,调整解题方法,有助于提高物理解题的效率。采用这种解题方式,还可以起到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梅兰.数学知识的滞后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的影响[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5):14-16.

[2] 谢玉燕.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3):38-39.

[3] 胡涛.重视数学知识渗透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探析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创新教育,2016,(12):221.

[4] 钟敏.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与数学的衔接[J].飞(素质教育版),2013,(1):95-96.

[5] 李新红.初中物理解题“数学化”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J].中學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3):24-25.

[6] 杨斌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J].物理通报,2013,(2):71-72.

责任编辑 易继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