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中的语言美新探

时间:2024-06-03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是语言美的载体。教师除了应具备审美教育意识,更应在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探寻语言美的奥秘,供支架,表达美,才能将美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本文主要初探如何探寻、表达语言美,打造美育与小学语文的融通之美,实现美美与共、和美共生。

关键词:探寻美;表达美;创造美

作者简介:郭瑶婷,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福建 厦门 36100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2-0072-02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地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如何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挖掘并巧用语言文字美的奥秘,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供支架,探寻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不得益于语言美的创造。大部分小学生知其语言美,不晓得如何探寻美,才能让语言美延续着。其实,教材中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也有不少明晰的语言支架,教师只需要将关注其提炼出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表达范式,让学生在语言的清晰路径里乐于表达、乐于交流。只有善于运用文本中的句式为学生提供一个阶梯,让孩子的语言表达逐步规范使其更有内容,这样的句式训练方显有效。当教学不止朗读美,使之“形之于胸”,还深入探寻如何表达美,让学生“行于手”,这才是真正的有所得。

【案例《秋天的图画》】

环节:探寻语言美的奥秘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师:请用~~画出这句话里都描写了什么?用——画出它们分别像什么?再看看配图,你发现了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吗?

生1:形状相似。

生2:颜色接近。

师:请你以“像”的句式将句子简化。

生1:梨子像灯笼,苹果像脸颊。

生2:稻田像波浪,高粱像火把。

师:哇,我们找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板书:抓相似点)你们还发现这个句子里藏着什么秘密吗?”

生1:句子里把灯笼、脸颊、波浪、火把都说得更形象了。

师:你说出了比喻的妙处。

生2:句子里还藏着四个动词呢?

师:四个动词能对调吗?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

讨论的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学生还配上动作来说明动词使用的精切,动词的使用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了,更加有生命力了。(板书:找准动词)

趁学生兴致高涨之时,通过多媒体投影:银杏树( )起( )的( )。看着图片上的银杏叶子,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了。

第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

第二位学生紧接着说:“夏天里经常扇扇子,凉快。”

师:“太棒了,你准确地找到了匹配的动词,扇!”谁能把扇子说得更美一些?

生:金灿灿的扇子。

师:太赞了,这位小朋友用了ABB的形容词,让句子更美了。(板书:用形容词)

师:“那么谁可以仿造我们刚刚学习的句子,为美丽的银杏树写一个句子呢?”

此时,课堂呈现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互动状态。

在教学中除了通过想象、朗读来感受秋天的美,还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比喻的精妙用法、动词的精当使用,梳理出语言支架:事物(本体)+动词+形容词+喻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仿写,一个个字从心田里流淌出来,一个个句子从笔下淋漓尽现。笔者惊喜地发现仿写让学生学会巧妙运用句式,内容也更加多元化了。于是,课堂上学生妙语如珠:葡萄藤串起紫色的珍珠,柿子树挂满了火红的的灯笼,香蕉树亮起金黄的弯月,甘蔗林站满了紫色的士兵。

“新基础教育”提倡采用“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通过“教结构(教语言支架)”和“用结构(用语言支架进行仿写)”非匀速地、由慢到快地推进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主动地在课堂上学习类似或相关的新知识,教学在这个时期呈加速运动的状态。

二、重实践,创造美

从语言文字中的美走来,再向着语言文字美走去,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创造出语言文字的美呢?如何构建抵达语言美的桥梁?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例展开说明。

1. 巧用修辞美。修辞手法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比如,比喻、拟人等起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排比则增强了表达的气势。

《观潮》写潮来时的句子生动形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学中笔者除了教学生品味语言美,还重点讲解了比喻的修辞美。除了简单的仿写外,更注重引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生活的哪些场景呢?有的学生则联想到了运动会上运动员的身姿,写出了:“发令枪一响,同学犹如饿狼扑食般奋力向前奔去,一闪而过。”有的联想到了放学后的场景,“放学了,孩子们像退潮似的涌向校外。”

《桂林山水》也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沉浸在漓江之美里。修辞之美,促成了语言之美。教学中笔者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想象朗读,巧妙地让修辞美融于学生的审美体验中。还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你们能不能简要概括某一事物的三个特点,用上刚刚的句式说一说呢?于是学生又进入创造美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大胆、个性化地表达,从而做到创造美的目的。

2. 巧借体验美。小学生的课外生活精彩纷呈,里面蕴含丰富的审美体验。然而,这部分美的体验经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有了美的体验,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这就急需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的“生命态”,引导学生巧借审美体验,大胆、个性化地表达,从而创造美。

一位学生参加了刺绣社团,开始对刺绣发生了浓厚兴趣。他巧妙地把自己的体验美融入到语言表达中,成功地做到了创造美。犹记他在描写厦门美景时,语出惊人:每当夜幕降临,环岛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瞬间变成了一根根绣花针,绣在了美丽的厦门岛上。把刺绣的体验融入表达中,“车辆”变成了“绣花针”,成功地“绣”上了。这种不落俗套的表达,不正是在创造美吗?有充分体验美的过程,再加上创造美的意识和行动,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生活有许许多多体验美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善于激活美的体验,巧妙架构起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融通之处,为学生创造美提供支点。

3. 巧编押韵美。“说到这里才算完,请用掌声来相伴,说得不好您包涵,我们闪。”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讲话一改以往“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结束语,以喜闻乐见的“三句半”形式收尾,贏得好评如潮。“完”“伴”“涵”“闪”四个字的押韵,就是学习了诗歌中的押韵后,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美。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都应该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当然,也得警惕审美教育表面化、简单化,也不过分夸大审美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审美个体,融入语言文字中探寻美、表达美,进而实现创造美。打造美育与小学语文的融通之美,让美育更好地助力小学语文,实现美美与共,和美共生。

参考文献:

[1] 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5:161.

责任编辑 张 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