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核心素养在小学综合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时间:2024-06-03

摘 要:核心素养是近来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核心素养要想成为课程与评价概念,必须在教育目的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建立有效的通道,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实践操作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行走,否则就可能会导致核心素养被“悬置”。核心素养要通过不同学科并通过两种课程和三个层次来共同保障核心素养的落实,而所有核心素养指向的学科教学,是需要通过学生的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才能实现的,而小学综合艺术课堂是让核心素养落地而行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小学;综合艺术课堂;学科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范穗坚,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合兴苑小学教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2-0089-03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它们成了基础教育的“头”,“头摇”则“尾摆”。“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不同学科?我们需要通过“两种课程”和“三个层次”的学习,来共同保障核心素养的落实。所有核心素养指向的教育教学,需要通过学生的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才能实现。

一、 核心素养在“两种课程”中的实施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结构角度来讲,就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第一种是学科课程,第二种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中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或者说问题化学习、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这种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直接经验,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能够实现让教育、让学习回归生活,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的目标。

在小学的课程体系中,综合性课程主要表现为综合实践活动,它艰难地在传统主科的夹缝里生存,在各大小学里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依靠的是轰轰烈烈的集体式大型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或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立的综合实践课程操作模式,这些操作方式呈现点状分布,均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素养。但是,课程是一项庞大而严谨的体系工程,非一个普通教师能够达成的,面对理想与实际的巨大差异,在教育教学中要达成核心素养的目标,着力点应放在改变传统学科本位思维,不仅要立足于本学科的教学,还要将跨学科、跨门类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非学习内容),参与到为同一目标而组织的各类综合探究活动中去。因此,让主题性学习取代切割式碎片化的学习内容更容易实现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核心素养在“三个层次”学科教学中的实施

在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这门学科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和知识应用能力。比如美术课,不是简单地画画,美术涉及雕塑、工艺美术,单绘画就有关于构图、色彩、物相结构、空间结构等知识与技能,当一个人形成一个完整美术思维与技能的时候,这就是核心素养了。当然这个核心素养是在美术学科里面培养的。因此,所有的学科,都是通过独特的符号体系表达的知识体系。对一种知识体系进行深入学习,就能够形成这方面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这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跨学科能力。比如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综合能力、合作沟通的意识,这些能力在综合学科里面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每一门学科都有可能培养跨学科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跨学科的课程去体现。在综合艺术课堂里,跨学科能力的养成呈现在小组成员围绕同一主题进行讨论交流,按照自己的和他人所具有的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课内课外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在主题活动创作之中,从表演形式、故事呈现、环境布置、角色分配等方面入手进行整合、筛选、分配,学习用人所长、合作沟通。

第三个层次,即价值观。所有課程都应该有第三个层次。一个人的学习分为两个过程:①对外学习。即认识外部世界、学习外部知识;②对内学习。也就是自我精神修养的过程。两个过程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知识结构。这个时候,第三维目标就出现了,即人的自我修为,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就形成了。

在主题式综合艺术展演的分享和反思环节,小学中年级的孩子已经能深刻体会同伴相助、协同合作的重要性,珍惜组员提供的善意建议,学会在集体活动时适时放弃自己的主观想法意见服从集体安排。此外,还能以文字的形式进一步总结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有的学生甚至能从道具不齐、不熟剧本和不团结三方面高度总结,仔细分析面对各方面问题自己和组员处理方式的失误点。这些隐性的学习收获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协调给力也不断提高。

三、核心素养在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连接中的实施

间接经验学习主要来自学科课程,即常规的各科教学,孩子从中习得本学科知识和知识应用能力,获得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直接经验来自跨学科课程,孩子从实际的问题化学习、探究性学习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体验式的学习。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形成核心素养。如何在常规的课堂学习里实现这个目标,这就需要在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就现有的教育体制限制下,主题式的学习展现活动应该是最好的桥梁。在美术学科,主题式综合艺术展演活动的做法,是立足课堂,围绕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选择教材中容易整合创作的主题,分成绘画创作、讨论构思编导和综合展演三部曲设计。用综合艺术展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摸索适合在课堂教学中操作,将所有学生的各科各类知识技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综合运用的综合教学方式。

四、核心素养在综合艺术展演主题活动中的实现

选择艺术(美术)教材中容易整合创作的主题,比如:三年级“林中的故事”和四年级“地球村”,将之以单元学习的方式设计成三部曲。结合具体的教学,上述流程的实施要点如下:

1. 绘画创作。根据主题创作画面,设计平面的静态故事场景,掌握构图、色彩、物象结构等美术学科知识基本技能,获得感性的体验。具体做法:①整合组员的课内课外知识技能,围绕主题进行筛选分配;②围绕主题创作有创意的表现形式。

2. 讨论编导。此环节首先整合组员的课内课外知识技能,围绕主题进行筛选分配;其次是围绕主题创作有创意的表现形式。

(1)讨论交流。①确定故事大纲。分小组将自己静态的绘画故事情节做敞开式的分享,小组内确定粗略的故事环节;②分工与合作。确定每个组员的角色,导演(组长)明确道具制作的要求;③检查与验收。敲定检查验收道具的时间和导演给出具体剧本的时间。经过小组成员反复推敲和补充,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编写出情节完整,主题突出的剧本,清晰标注各个角色出场顺序。

(2)排练。学生自发地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组织排练,遇上被老师留下补作业或者补课的伙伴,学生会自动施压并且提供帮助,促使后进的成员跟上大家的排练步伐。第一,各位组员利用课余、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角色设计表演方式和出场方式。第二,道具规格以及精细度要达到要求。第三,课间排练。组织队员进行排练,注重连贯性、熟练度,对组员的表演提出改进建议。第四,综合展演。展演的目标是学习同伴相助、协同合作,学会感恩。学会适时放弃自己的主观想法意见服从集体安排。学习整体思考:①初次展现(彩排);②展演(彩排)。各个剧组按照剧本设计,戴上道具简单呈现故事情节,对于表演水平不作高要求;③提出改进意见。老师和观众向剧组提出修改意见:以道具、演员表演和流畅度、紧凑度三方面的评价为主;④约定正式表演的时间,指导导演们向组员分配修改任务,确定排练进一步熟悉剧情的时间地点。第五,完善演出。①评价标准。a.道具规格、精细度有利于氛围和角色的渲染。b.演员表演性强,富有感染力,与他人合作自然。c.故事呈现流畅、紧凑,无冷场、无断片;②总结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得到提升等。

3. 反思与提升。回想自己在讨论、排练和展演过程当中的表现,用文字记录做得恰当精彩的地方,分析欠缺之处,提出改变的方法,为以后的综合艺术展演提供好的借鉴,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组织协调力。通过综合艺术展演活动反思,四年级的孩子已经能从道具不齐、不熟剧本和不团结三方面高度总结。

综合艺术展演主题活動三部曲深得学生喜爱,他们非常投入活动,并且反过来作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当中,跨学科知识技能在美术主题活动中获得创新式运用,让学生获得在学科知识当中无法习得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影响最大的要数作文教学了,在三年级语文单元测试中,作文要求写关于小动物团结友爱的主题,不少学生就以综合艺术展演主题为蓝本进行写作,情节完整,细节描写非常生动。

这种教育效果其实就是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悄然产生的,完全放手给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综合艺术展演,更是让学生在无数次的碰撞、失败与成功中收获满满,让他们在完全属于自己的舞台自信飞扬!

综上所述,创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创意实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也是艺术的生命源泉。美术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能够包容个性的学科,在综合艺术展演活动里,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够平稳落地而行。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3-10.

[2] 尹少淳.核心素养:美术教育高峰值[N].人民日报,2016-5-29.

责任编辑 陈 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