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亟待加强

时间:2024-06-03

摘 要:地方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自地方课程实验开展以来,我国地方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出现了一些明显问题。当前,结合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特点,分析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尤为重要。文章紧扣以上几点进行论述,以期为地方课程建设提供思考借鉴。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特点;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张保健,河南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副编审。(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6-0019-04

一、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政策背景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着重要求:“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教材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基础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国家和地方要奖励并推广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成果。”

随后,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经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并要求“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1]28号)正式公布。上述政策精神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素质教育特点要求的新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由此拉开了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幕。

2002年以来,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和精神,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先后制订、出台了各自的地方课程设置方案,审订使用了各自的地方课程教材,为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类型特点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确立,赋予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法定地位,明确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担负着地方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与管理等权利、责任和义务。同国家课程一样,地方课程也是必修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地方化,且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上有一定弹性,学校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以增加地方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规定由地方管理和开发的课程,主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事实上等同于国家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体现地方特色,这类课程本文不作分析;另一种是由各省自主开发、管理的对学生和地方社会发展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课程。笔者选取河南、山东、浙江、江苏、辽宁、湖北、广西、四川等地的情况予以对比分析,发现基本上都以地方文化、社会、自然等学习领域为课程分类方式,以课程科目、单元主题、内容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归纳起来又主要分为两种结构类型。

1. “通用课程”类型。“通用课程”是指在教学中普遍适用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符合国家教育要求且已基本稳定的各项教育内容,如公民道德规范、法律常识、安全教育、人口与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艾滋病防治和毒品预防教育,以及地方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通用课程一般以综合课程形式出现,每学年涉及若干教育模块,同一模块在各学年分层安排教学。例如,浙江省教育厅在2003年颁发了《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审订通过了通用地方课程教材《人·自然·社会》,并配有教师用书。河南省教育厅在2002年确定了省里自主开发、管理的地方课程,主要包括省情、礼仪、心理健康、书法艺术、新科技、综合知识讲座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开发编写了省情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书法艺术、新科技、综合知识讲座等地方课程教材,并规定地方课程课时量共616个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7%左右。

2. “专题课程”类型。“专题课程”是指在通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围绕特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而进行教学的地方课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鲜明的地域性要求。专题课程内容安排上并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同一课程所包含的主题、单元或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不同的地方可根据本地实际,选择不同的地方课程,或选择特定的课程内容。鼓励不同单位和个人开发同一类型的地方课程内容,形成多版本的教学用书,促进教学用书的多样化,充分体现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例如,浙江省由各市、县编制教学大纲,报省教育厅批准。专题课程的实施可以为必修课,也可以为选修课,原则上每周一课时,采用等级制评价方式,设合格、不合格两个层级,一般不组织书面考试。江苏省专题课程主要是地方文化课程,要求以较大的区域范围文化为基础设置,不限于目前的行政區划,如吴文化、楚汉文化等。湖北省地方专题课程主要是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课程,包括湖北文化、专项教育与训练等。辽宁省地方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两大领域,专题教育主要有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人口与环境教育、民族常识、国际理解教育、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等。广西地方课程把“专项教育与训练”作为一个大的方面,包括成长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写字、普通话口语、语文阅读、作文训练等内容。

通过上述8个省份地方课程建设的结构类型,可以看出有以下基本特点:

(1)地方课程重视度明显提高。8个省份均从省一级对地方课程建设进行了具体规划,都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地方课程的实施意见或设置方案,用以规范和指导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2)地方课程建设标准先行。8个省份均对所设置的地方课程组织制定了地方课程标准或纲要并予以公布,以此作为编写地方课程教材、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价的依据。山东、四川、辽宁等省还根据社会的发展,适时对地方课程进行了调整。如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对义务教育地方课程重新进行规划,将地方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组织专家研制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四门必修地方课程的实施指导意见。

(3)地方课程教材各有特色。8个省份均根据既定的地方课程规划,开发编写并审定使用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教材,其中山东、辽宁、河南和浙江等省还配套开发了教师指导书,填补了地方课程教材的空白,取得了突破性的长足进展。随着形势的发展,四川、辽宁、河南等省还不失时机地对地方课程教材进行了修订。如2009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震后实际,四川省对《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了修订,将内容设置为“生活·生命与安全”“家庭·社会与法制”和“可爱的四川”3个科目,使用新编或修订的相应教材,课时安排达到976节,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2%。

(4)地方课程实施要求明确。8个省份均对地方课程的开设年级、课时分配、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考核评价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浙江、辽宁等地还对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材培训等有具体要求,努力保证地方课程实施的效果。如辽宁省规定,地方课程不是“乡土教材”,要提升地方课程的层次和水平;地方课程是必修课,要进行课堂教学,可采取包括考试在内的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并与初中升学考试挂钩。地方课程管理实行学分制,没有达到规定学分的,不能报考重点中学。2009年,辽宁又对其地方课程省情教育的内容及教材进行整合,并且调整了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在七、八、九3个年级分别增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程,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上5课时。

三、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客观上看,十余年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管理的效率,促进了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促进了教育观念与人才观念的更新,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毋庸讳言,地方课程建设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摸清情况,河南省相关教育机构组织力量,对河南部分地市的地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先后走访了基层城乡中小学校二十余所,采取座谈、问卷统计分析、深度访谈、实际观察、随堂听课、查阅有关资料等调研方式,并和部分市、县教育局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同志进行沟通交流,获得不少可信的有价值信息,发现一些地方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而且有的问题可能涉及地方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这里将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如下:

1. 对地方课程认识不到位。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或财政部门对地方课程的认识需要提高,不少教师对三级课程的政策和架构缺少必要的了解。

2. 地方课程科目设置不恰当。目前,不少省份的地方课程科目设置不合理,领域划分不够清晰,内容针对性不强,有的省份科目设置拼盘过大,一门所谓的“综合”课程涵盖八九个领域,有的省份却过于分散,竟有三四十种地方课程科目。而且科目教材版本数量过多,有的省份一门课程有六七种教材。这种状况既不利于课程教材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一线教学的有效展开。

3. 地方课程实施情况较差。从各个层面上了解,都对开设地方课程给予高度认可,但在具体实施中卻大多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有了学生教材,却没有相应的教师用书;有些学校地方课程资源很少,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些学校尚未进行地方课程教学;有部分地方甚至无视地方课程的政策要求,不按规定开设地方课程,不按规定使用地方课程教材。

4. 地方课程教研薄弱。首先,各级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没有专职的地方课程教研人员,所以教研单位对地方课程的教学指导基本上无从谈起。其次,学校也不够重视地方课程的教研工作,教师也普遍缺乏任教地方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研工作的空白化,直接影响了地方课程的科学实施进程。

5. 地方课程教材修订滞后。地方课程实施以来,多数省份的地方课程教材更新不及时,十余年未进行大的修订,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严重滞后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6. 地方课程师资短缺,培训不力。缺少合格师资是目前地方课程实施情况较差的一个瓶颈。调查发现,任教地方课程的教师多为兼职或“双师型”教师,个别学校虽有专任教师但专业单一,不能适应课程教材教学的需要。刚开始时,教材编写出版单位还组织教材培训活动,近年来却很少开展。省级、市级培训也较少涉及地方课程,相应的培训活动缺乏系统性,这与地方课程实施较差的现状也有一定关系。

7. 地方课程督导缺位,评价无力。目前,地方课程实施情况尚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和评价标准,所以未进行督导检查,评价体系建设也处于停滞状态。虽然部分地方和学校尝试以课堂观察、竞赛、成果展示、学生作品等形式对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情况进行评价,但是并没有制度化、常态化,与形成系统、规范的评价体系相距甚远。

四、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对策思考

面对新时代和新要求,总结比较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实践,当前尤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

1. 真正落实地方课程要义。地方课程不仅要地方化,与实际接轨,而且要时代化,同发展同步。首先,要切实增强地方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健全、完善地方课程科目设置和地方课程标准制订的科学开放体系,建立、健全地方课程教材内容定期修订、适时修订的操作运行机制。其次,要合理确定地方课程内容领域,科学设置地方课程内容科目:一要与国家课程区别开来,减少相似或重复的部分,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二要简繁有序,多少有度,该合则合,该分则分,该加则加,该减则减,科学确定科目总数,关联性较强的内容要适当综合设置科目,关联性较弱的或专题性较强的内容则应单独设置科目。现在有的科目格局较小、分量不够、内容陈旧,如河南传统文化教育应以中原经济区范围文化为基础,注重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资源,单设科目,加大分量,彰显中原文化特色。有的内容在地方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或涉及太少,如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性教育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缺失。因此,应尽快重新规划地方课程的内容领域,缩小地方课程科目拼盘,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调减一些旧的领域,并及时编写、修订教材内容。

2. 切实编好、用好地方课程教材。首先,要明确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的专业资质要求。申报编写地方课程教材的单位、团体或个人,应能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了解中小学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熟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熟悉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熟悉教材编写规律和编写业务,且文字表达能力和呈现能力较强。主要编写人员应具有相应学科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一定的教学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对本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隔行如隔山,应提倡专业人编专业书,行内人办行内事。其次,要适度控制地方课程科目教材版本数量。对学生用地方课程科目教材的开发实行总量控制,每一科目教材版本数量以三四种为宜,这样既体现了多样化,也防止因为地方课程开设不当而增加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更有利于教材的良性建设和教学教研的顺利开展。

3. 加强地方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育部门要联合人事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努力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地方课程教师队伍。对担任地方课程教学的教师资格和编制人数做出规定,并把地方课程教师的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在晋级评优中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并督促他们积极开展地方课程的教学研究。其次,要将地方课程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扩大培训覆盖面;要充分发挥教材编写出版单位的优势,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培训资源,进行“菜单式”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再次,学校要重视地方课程的开设,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安排师资,并科学安排兼职教师的工作量。

4. 建立地方课程科学评价体系。首先,教育部门要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将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计入教师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其次,教研机构要真正发挥教学研究职能,建立地方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地方课程教学激励活动。再次,学校要建立、健全地方课程管理制度,将地方课程的教学评价作为课程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要像其他学科一样有总结、存档等具体措施。

5. 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大多面向城市,考慮农村需求不够,导致农村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因此,应着力开发针对农村学校的相关地方课程,编写相应的地方教材,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6. 着力建设省级地方课程资源中心和县市地方课程实验研究基地学校。地方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鲜活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促进地方课程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各省级教育部门应有计划地进行培育扶助,有条件的教育单位也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从而逐步建立一批省级地方课程资源中心和市县实验研究基地学校。

总之,地方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相信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将会越来越完善,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易继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