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翻转课堂本土化的问题透视

时间:2024-06-03

摘 要:翻转课堂不是教学流程的简单重构,而是教学观、课堂观、学生观的创新与优化,因此,深入解读翻转课堂的本真涵义,冷静地思考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的措施颇为必要。文章深刻地剖析了翻转课堂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与隐忧,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完善与推进翻转课堂的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翻转课堂本土化;问题透视;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王晨,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 海门 22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课堂学程生态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E-c/2016/1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6-0026-04

发端于美国的翻转课堂(也译作颠倒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全新建构,课前即让学生依凭视频等完成知识学习,课上则通过师生互动实现知识内化。这一教学模式翻转了常规的教学流程、课堂时空和师生关系,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维。迄今为止,许多教师对翻转课堂不仅认真研读,而且大胆尝试,给沉闷、乏味的课堂注入了灵动之水、吹进了清新之风,但毋庸讳言,翻转课堂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尚存有诸多误区与偏差。

一、翻转课堂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呈现

1. 解读不准确。调查发现,见诸报刊的不少文章常把翻转课堂与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相提并论。其实,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与区别,翻转课堂一般要历经:教师创建微课程(上课和录课)、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学习知识(即听课)、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对知识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挖掘与拓展等阶段。因此,从教学的流程来看,翻转课堂并非许多学者认为的先学后教,而仍然是先教后学。

2. 学校不给力。当前,基础教育依然难以摆脱“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不少学校通过多年的摸索与改良,已有一整套成形甚至成功的操作样本,面对翻转课堂,许多校领导在能否提高成绩尚未得到确证之前,一般不会轻易去触碰这根“高压线”。

3. 教师不热心。要有效创建翻转课堂,教师除了要完成常规任务外,还要将知识点提炼到微课程中,并致力于课前任务的规划与编拟、微课程视频的设计与录制,等等,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此,面对翻转课堂,如果学校在制度上、设施上缺乏相应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便会大打折扣。

4. 学生不适应。虽然翻转课堂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但是学生对于教学形式的关注往往大于对教学内容的投入。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学生就很容易随意放松甚至放纵自己。

5. 家长不积极。没有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就难有翻转课堂的高效性。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还离不开家长的参与与配合,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然而在现实中,目前家长已承担了太多的学校和教师的职责,面对要求更高的翻转课堂,家长往往觉得很纠结、苦恼。

6. 资源不均衡。翻转课堂的施行离不开网络化教学技术的支持,目前,我国还只有一些大、中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具备这样的教学环境;就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地区而言,近几年内数以亿万计的农村学生家庭还难以拥有这样的条件。

7. 架构不系统。迄今为止,不少学校对翻转课堂尚处于“试水”阶段,对于整体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架构。另外,课堂教学有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等诸多课型,究竟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哪些学科、哪些课型,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8. 评价不配套。由于教学方式发生了“顛覆性”变化,因此,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评价方式及标准来对翻转课堂中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效果予以检测与考量。

9. 操作不规范。有些教师担心学生没时间、不自觉,采用了所谓的课内翻转方式,即在课堂的前10~15分钟内投放微课程观看,然后组织学习与讨论。从本质上看,这种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大一统”“划一化”教学,显然是一种假“翻转”。

10. 视频不理想。综观教师制作的视频:有的声音小、噪音多、影像模糊;有的字幕呈现与语音讲解不匹配、不同步;有的画面中教师形象过于严肃;有的语速要么过快、难以听清,要么太慢、难有激情。

11. 培训不到位。常见的问题有:技术培训与理论培训脱节;多沿用以往信息技术培训、多媒体培训的套路,而没有按翻转课堂的理念规划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路径;培训对象比较模糊,没有面向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技术人员开发针对性的课程,等等。

12. 研究不深入。近年来,虽然国内教育报刊发表了数百篇有关翻转课堂的论文,但大多仅涉猎模式构建、教学设计、平台建设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极少以发展、辩证的眼光来阐释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整体态势依然是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

二、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上述问题制约了翻转课堂的正常运行,阻碍了翻转课堂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在实践中加以理顺。

1. 分层次发动,营造翻转课堂强磁场。坦率地讲,迄今为止,对于绝大部分学校而言,翻转课堂的应用仍然是火车进站——响声大、速度慢,要真正对翻转课堂做到坚信不疑、坚持不懈,必然要从根本上转变旧思想,树立新观念,做到分层次发动,全员化参与。

(1)就教师层面而言,没有教师的真心投入、精心实践,就难启改革之门、难收改革之效。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培训这个关键,积极引导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全体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理解与实施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2)就学生层面而言,我们认为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因此,要从阐释翻转课堂的真正内涵出发,努力调动起他们的内在积极因素,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指导、自我监控以及自我强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就家庭层面而言,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反映了翻转课堂的社会认同水平。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前,对家长也要“晓之以理”并“授之以法”,从而使广大家长不但有参与翻转课堂的信心,而且还要有参与翻转课堂的能力。

实践证明,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动,方能为翻转课堂的全面实施营造出更为浓郁的舆论氛围和更加和谐的教学环境。

2. 全方位保障,激活翻转课堂的源头水

(1)行政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翻转课堂的效应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因此,作为校长,当积极地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应广泛动员和引导教师正确地理解、认同改革,热情地投身、参与改革;另一方面,在制订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时,也要注意各项措施的可行性,通过兼顾“高视点”与“低起点”,从而真正做到行有所效、动有所成。

(2)思想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常表现为行为上的操作性失误,但实际根源在于理念不到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从事翻转实践的教师切实加强对翻转课堂本质规律的研习与把握,只有首先“翻转”我们的理念,然后才能“翻转”我们的课堂。

(3)设施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载体。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力支撑,也需要充裕的物质支撑,因此,有志于实施翻转课堂的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应适当给予倾斜,并做到当前与长远兼顾、“软件”(思想、管理等方面)与“硬件”(技术、经费等方面)并重,努力为师生创设一个更为完善、高效、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4)师资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根本。翻转课堂的实施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准确解读翻转课堂的内涵特征、目的意义和操作流程,切实提升教师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翻转课堂正常运行的首要任务。

(5)学力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核心。在翻转课堂的运行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实施翻转课堂的初期,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6)时间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在寄宿学校,晚自修时,教师不宜再行上课,以确保学生有时间完成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非寄宿学校,教师应注意控制作业量,为学生看微课及进行少量的针对性练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7)评价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在制订翻转课堂的评价标准时,教师方面要特别关注:①是否能制作出与既定目标、相關内容、学生实际相契合的微课程;②是否能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③是否能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学生方面要特别关注:①是否能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进行自主性学习;②是否能在网络或课堂上积极互动,认真探究;③是否能充分利用相关平台,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予以充分呈现。

(8)技术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支柱。微课程的质量对学生的课后学习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学校在技术层面应给予相关教师力所能及的扶持与帮助。

(9)培训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抓手。对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必须切实做好培训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培训的理念与目标、内容与载体、方法与途径。

(10)科研保障——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依托。我们既寄希望于理论工作者一如既往地潜心探索,更热切地盼望广大教育实践者也能自觉地介入、参与到翻转课堂的探究中。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双向互动、优势互补,必会给翻转课堂的研究注入新活力。

3. 多维度并重,架设翻转课堂立交桥。较之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更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配合,有机协调,三者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层层拓展,有机推进,方能奏出翻转课堂的动人乐章。

(1)明主旨。微课程的制作常被一些教师视为课前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微课程是重点而非重心。采用翻转课堂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微课程设计的指针与原则。因此,课前的第一要务应是作出课前的学习任务、课上的知识内化、课后的迁移提升。

(2)导学程。“学习任务单”是依据学情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课前自主学习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文件包,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能力的重要支架与媒介。

(3)精制作。微课程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压舱石与切入口,视频的制作应力求做到:①时间精简。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视频的时长一般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②内容精准。相关视频应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切实的目标导向、方法指点、资源提供等作用。③定点精当。应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④制作精细。应力求文与画相谐,字与声相应,音与情相合,以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⑤设计精巧。除了要充分考虑视频本身的结构、色彩、音质外,还应在视频中设计出有如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并将相关的测试题发布到专用平台上,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究与应用情况。

(4)多联通。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情况进行适当反馈,比如,对学习任务单安排的思考题进行抽查,对一些共性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种课上与课前的联通不仅能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也能让教师更好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5)重自主。借助教师提供的任务单与微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的讲授也可被缩减到极限,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活动赢得了时间、拓展了空间。对此,我们应切实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用足、用好、用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课程力倡的新方法、新形式,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自驾游”中,不断点燃兴趣、活跃思维。

(6)真互动。互动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常态,但切忌形动而神不动,这种互动不是肤浅的“你问我答”,也不是简单的“我说你做”,而应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为目标。在此过程中,师生是既互动又双赢的,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慧的生命共同体。

(7)促升华。目前,国内外学者建构的翻转课堂模型主要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其实,课后反思也应是翻转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然,翻转课堂的课后反思与传统的课后复习完全不同,应将传统复习中对知识的领会与理解层面积极升华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与迁移层面。

(8)勤督察。在翻轉课堂教学中,及时督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重要,它是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因此,要为每位学生建好学习成长档案,实时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让他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从而不断累积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 有机推进,构筑翻转课堂防火墙。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舶来品,如果生搬硬套,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理论与操作体系尚处于形成和完善阶段,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具体施行者都应该谨慎从事,不能没条件也上,而只能积极创造条件上。

(1)力戒盲目跟进。学校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现状调研与综合考察,对自己所在学校是否具备翻转的基本条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要坚持做到三个不开展:一是没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不开展;二是没有适宜的时间安排不开展;三是没有恰当的课堂评价不开展。

(2)力避随波逐流。翻转课堂本土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改革中,我们允许失败,但应该力求成功。凡事切不可做了想,而要想了做,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负责。

(3)力阻一哄而起。我们在热捧翻转课堂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①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翻转;②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翻转;③不是所有学科、学段都可以随意运用翻转。有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再自主努力也难以掌握,还不如传统的讲授法效果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筛选、抉择。

(4)力防技术至上。有些学校领导包括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将打造优质、丰富的微课程作为推进翻转课堂的主要举措,以为只要优质的微课程能覆盖大多数学科的大多数内容,翻转课堂就可大步迈进、大功告成了。其实,物化的资源建设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专业支持更为关键。

(5)力排全盘否定。必须指出的是,翻转课堂并非毫无欠缺,传统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推进策略,不顾校情不同、学情有别,统一“跟进”、划一“改造”,这种“全盘否定”传统经验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虚无主义”,会动摇翻转的信心。

(6)力除虎头蛇尾。面对新改革、新模式、新挑战,有些教师特别是部分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往往信心满满,雄心勃勃,精心设计、潜心思索、耐心打磨微课程,但随后便发现录课比上课要费劲多了,于是又转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这种“3分钟热度”的行为对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益毫无益处。

5. 整体性引导,培养翻转课堂主力军。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因此,作为改革“主力军”的全体教师必须直面新担当、扮好新角色、适应新模式。

(1)从知识的守成者向求新者转变。在翻转课堂中,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多、认识领域更广,若教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就很难甚至不能满足翻转课堂的需要。因此,教师既要去了解、熟悉、掌握翻转课堂的流程,内容,技巧,又要刻苦“充电”,努力学习,向同行学,向书本学,向学生学。

(2)从资源的搬用者向开发者转变。课程资源是决定教学理想付诸教学实践的关键性因素。面对翻转课堂,教师不再是资源的“搬运工”,不仅要从纷繁的信息库中挑出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二度“创作”,整合成自己的“微课程”,还要录制视频、制作课件,以支撑“翻转课堂”的正常运行与不断优化。

(3)从讨论的掌控者向参与者转变。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讨论的掌控者,主要职能是下发议题与评判对错。而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则必须始终置身“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弄清学生的已知,了解学生的困惑,并能紧随学生的思维,给予适当的启发与点拨,使学生对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与提高。

(4)从练习的反馈者向辅导者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当学生在课外作业中遇到问题而需要帮助时,教师常处于“失联”状态。翻转课堂中的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及时完成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而且能及时给予学生辅导与帮助。

(5)从教学的单干者向合作者转变。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不同学科的教师“鸡犬相闻鲜有往来”,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也常是貌合神离。随着翻转课堂的展开,个体性、封闭性劳动已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学科、年级界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设计、开发等方面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思考、观点、资源的共享,获得更为广泛、更加有力的教学支撑。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对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价值,但是教学方式是多元的,翻转课堂只是诸多教学方法“之一”而非“唯一”,因此,我们既不能将传统教学方法生硬地拒之门外,也不能一味地顺其自然,更不能只在物质化的层面进行机械模仿。要让翻转课堂顺利地“软着陆”还真非易事,也许将是一个较长的、艰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陆耀娟.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瓶颈与突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10):51-53.

[2] 王晨.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核心素养的培育[J].现代教育,2017,(3):1-5.

责任编辑 朱泽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