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蒋珏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从注意培养学生课堂上的有意注意、克服“分心”开始,提高课堂实效。本文从3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一是立足历史教材,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二是运用多种手段,引发学生思辨;三是采取方法,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法;克服“分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1-0071-02
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历史老师往往会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千方百计地查找教学资料,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关注。但在观察、反馈实际教学效果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有趣的素材关注度极高,但对于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往往不求甚解,不愿反复巩固,只凭兴趣直觉去掌握知识。这种“花式”教学出现的低效弊端,是教学设计时必须避免的问题。
根据心理学理论,学生上课时的注意类型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周围的环境变化引起、不由人自觉控制的。如文字展示中,加红、加大的字学生会更关注,就是一种无意注意。学生如果只用无意注意去学习,一旦遇到困难或干扰,注意力就会分散。而能够长时间地把注意集中稳定在一定的对象上,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教师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引导学生防止其上课“分心”。
一、立足教材,明确历史学习与学生自身的关系
教师要提出历史学习的具体目的、要求、内容及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其重要性,明确历史的阶段性目标,如高二理科的小高考、高三文科高考等。同时,要向学生说明在新课改下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学习需注意的角度:现行教材的编写突破性的在体例上采用了专题模块,把相同类型、相同线索的事件按照发展过程进行总结,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编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得出一般性的综合认识。但是缺陷也十分明显,那就是以主题为纲必然淡化特定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发展时序无法紧扣密合。也就是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的断层与同一事件在不同类型的专题中重复出现的现象。强调构建专题体例下的通史概念,可以让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构建历史知识的体系。
因此,在每个单元每节课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预先说明课程目标、学习要求、需要解决的难题等。历史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注意可以放在基础、主干知识上,如每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具有代表时代特征的事件、有影响力的重要史实等。可以用指导画线、提问、让学生抢答、复述、背诵、默写等方式夯实基础。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帮助下的自我激发、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大胆地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发学生关注历史事件,防止其分心。“课件只是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五感和手,就一定要充分地调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 教材学习要动笔
预习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同時,把相关疑问写下来;教材中的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要动笔勾画、写关键词。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主干知识,以提醒和查漏补缺为目的,笔者定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集体默写,然后在课后分小组互相批改,督促订正。为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还可以定时评选出笔记达人、作业达人,及全班最优秀错题集等。虽然在他们预习提问方面,由于认识的不足,有时会把握不了重点,或设计问题不够严密,但态度都很认真。
2. 角色置换说与听
为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可适当地让他们从学习者的角色转换为传授者,使他们从更深、更广的视角来认识知识。所以笔者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轮流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我问你答,你问我答,互读、互背、互问,有效地回顾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和置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多角度地思考与新的体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增加其成就感和责任感,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完善,能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3. 课外知识学与思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笔者除了布置适量的练习作业以外,课后还提供相关的资料或途径,组织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例如,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是否与你的姓氏有关?秦始皇是否是郭沫若认定的千古丑男?乾隆帝的功过是非知多少?他到底是历史的推动者还是阻碍者?等等。成果递交时,题材不限,方式多样,最终成果可以是宣读研究报告、自办学术小报或撰写小论文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时评价,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自觉掌握
历史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助其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为了了解学情,也为了刺激学生自觉巩固知识,适量、适时的反馈与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高中的历史课时有限,如高一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正规的测试训练就期中与期末两次,学生往往平时不重视,考前靠突击方式来应试。如果不在平时运用适当的评价来要求学生,教学效果有限,学生听课也会因为非智力因素而“分心”。所以每次不管是书面作业、计划预习、问题提出和解答、默写、反思等作业,笔者都会精选题目,认真批改。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评价给分的时候是不能吝啬的。一般的评价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成果给予一个分数,如果按照现在的评价方式则是给予A、B、C、D的等级。为了在历史学习的评价反馈上能更刺激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对于成绩优秀者常常在作业评语上给予赞扬或在班级公开点名表扬、黑板公示、告知家长等。采用这种激励方式后,学生学习态度明显更认真、更主动了。
总之,学生上课时注意不稳定或不能持久是常见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更换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参考文献:
[1] 王素香.教学中“注意”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0).
[2] 乔建中等.知情交融 教学模式新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190.
[3] 许伟,段英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3,(3).
(编辑:杨 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