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问题学生”教育浅谈

时间:2024-06-03

冯秀燕

【摘 要】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最头痛、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问题学生”。本文重点阐述了3个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放下架子,与“问题学生”平等相处;刚柔并济,给“问题学生”严明纪律规范;一视同仁,让“问题学生”感受到公平公正,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

【关键词】“问题学生”;学校;家庭;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22-02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一、小学“问题学生”的表现

在小学里,“问题学生”常常令老师头痛畏惧,有的甚至连父母都不愿意管、没有办法管,其常见的表现行为有以下几类:

第一,学习基础不扎实,缺乏学习兴趣。具体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搞小动作,小声说话,课外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不主动,成绩不理想。

第二,行为习惯较差,自律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上课常常迟到,违反学校、班级的纪律,做事拖拉,迷恋网络。

第三,意志品质欠佳,自卑感较严重。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独立性不强,但又不懂得与人合作,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

二、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

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学校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学生和学校的主要标准。教师过于看重成绩,对学生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没有自信,渐渐形成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

2. 家庭方面

在笔者教过的“问题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存在家庭教育不当或者缺失的现象。有的是父母关系不和,有的是单亲家庭照顾不周,给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有的是父母文化程度低,家教意识不强,不良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是家庭过分溺爱,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祖辈重养轻教。这样的家庭教育都会导致学生在德育与智育的发展中产生障碍,造成心理偏差。

3. 学生方面

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如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冲动蛮干、自制力差、好奇心强、喜欢成帮结伙等;二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

三、 小学“问题学生” 的教育策略

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缺乏足够的关爱,这就是转化小学“问题学生”的一个基础点。

1. 放下架子,与“问题学生”平等相处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里,笔者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一是校长哈森的严厉教育理念,这让笔者想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中,先生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禁锢学生的思想,不会背文章、没有完成作业、违法纪律便拿戒尺责罚。只不过古时候的学生都很听话,用戒尺也能使学生拿到好成绩。但是现在,除了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定“教师严禁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外,学生也不再逆来顺受,任由老师打骂。特别是“问题学生”,老师如果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是一味地压制,学生就会愈发叛逆。

再来看看第二种教育理念,是学监马修的开放教育。马修从来不打骂学生,而是靠“温暖”来感化学生,就算学生再不听话,他也相信学生“冰冷的心”会有融化的那一刻。电影中的小男孩皮埃尔是一个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马修却发现了他异常的唱歌天赋。马修的坚持不懈终于感化了皮埃尔,让这个叛逆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地挖掘孩子的优点、开发孩子的潜能,才能让他更好地成长起来。笔者任教的班级里就有这样的例子:小李是一名“问题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随便拿同学的东西、违反课堂纪律、影响同学上课。但他除了不爱学习外,还挺受同学欢迎,也会帮老师拿教具、搬作业本等,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经常扰乱课堂秩序。于是,笔者就经常叫小李帮忙拿教具、搬作业本,安排他当课代表,经常跟他聊天,告诉他同学们喜欢他的原因(也就是经常说他的优点),鼓励他学习。当他偶尔完成作业时,除了口头表扬,还把他的作业在全班展示。这样,小李在上课时不再无所事事、滋事生非了,并且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 刚柔并济,给“问题学生”严明纪律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班级、家庭都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问题学生”就缺少了诱发不良习惯的外因,增加了思想进步的推动力,有利于帮助“问题学生”树立起具体的追求目标。

学生小伟经常有些不良的行为,对老师的劝说也不太接受,但篮球打得好,班里有好几位同学经常与他玩在一起。于是笔者就利用班会课,让他的好朋友对他进行评价。有的说:“我喜欢和小伟打篮球,但我不喜欢他上课讲话,影响同学们学习。”有的说:“我也喜欢和小伟打篮球,但我不喜欢他不经过别人同意就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还有的说:“我也喜欢和小伟打篮球,但我不喜欢他无缘无故就打别人一拳。”……好朋友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令小伟惭愧地低下头。课后笔者再找小伟聊天,让他知道:好朋友对他提出的意见,都是他需要改正的。同时和小伟一起制定计划,请同学经常提醒、帮助他慢慢改掉原来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段时间后,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跟他交朋友了。

3. 一视同仁,让“问题学生”感受到公平公正

在“问题学生”和学优生发生矛盾、发生冲突时,很多老师都会偏袒学优生,以至于“问题学生”不相信老师,抗拒老师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应有教无类,充分尊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为学生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教师提出的要求,“问题学生”才会从感情上知道这是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才会乐于接受,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有一天早上,笔者刚和两位学生在讲解数学题,有学生来报告:“老师,有人在教室打架。”笔者立刻跑到教室,发现打架的是科代表轩轩和“问题学生”佳佳。笔者先让“问题学生”说事情的经过,再让科代表补充。了解到事情的经过是:上早读课时,科代表轩轩带领同学们读书,有几个调皮学生都不读,轩轩就先把佳佳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佳佳不服气,用语言刺激轩轩,两人就打起来了。于是,笔者首先问轩轩:你觉得你做得对吗?错在哪?轩轩说:“我不应该动手。”笔者再问佳佳:“你觉得自己有错吗?”佳佳开始还气鼓鼓的,后来看老师先责问轩轩,气就消了,不好意思地说:“是他先动的手,但是我先违反纪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后,他们都向对方说了“對不起”,并且说以后做事都不能太冲动,要冷静,收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对于“问题学生”,采用什么方法教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欣赏。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孩子的感情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伤害到孩子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倾听,而不是苛责与批评。教师要与时俱进,敢于接受新事物,面对新问题,改变教育理念与方法,因材施教,让“捣蛋鬼”转变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 杨韶刚.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心理学思考[J].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6,(5).

[2] 李满珍.让学生难堪绝不是老师的胜利[J].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5,(5).

[3] 朱永新.差生心理与教育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4]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编辑:杨 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