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心态表现与产生因素例析

时间:2024-06-03

姚颖翔

心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的综合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心态是指初中毕业生群体或个体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思想动态等心理活动。研究和了解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一、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心态表现

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心态表现,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当前,中学毕业生的心态表现有以下几种:

1.抉择心态。农村初中毕业生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上,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开始有不同的认识。成绩优异的学生希望升入重点高中,将来能上名牌大学;部分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自知难挤进高中的大门,希望考入职业技术学校,以谋一个职业。这两类学生普遍对学习抓得紧,对课外活动不感兴趣,怕影响学习。

2.自卑心态。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老师和同学轻视,感到自己无能,低人一等。另一些学生因生活条件较差,尤其是农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升学无大望,难以跳出“农门”,又无就业之路,自觉非常自卑。这两类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大群,不好动,喜欢独来独往,做事认真谨慎,学习踏实。

3.苦闷心态。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搞学习,但成绩仍上不去,时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奚落、家长的责怪和社会的鄙视,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他们精神压力大,只知用功苦学,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

4.惧书心态。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心情急切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能读书成才。一旦子女考不上高一级学校,父母就会焦急不安,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而受到羞辱和冷落,使学生感到痛苦和烦闷,结果便使书本成为少数学生的负诱因,使之见而生畏,导致厌学、弃学者不断增多。

5.焦虑心态。初中毕业生正处在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生理变化促进了心理变化,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发育,对第一次出现的生理现象感到羞怯、心慌,以致产生烦恼和不安情绪,严重的还会心理失控,情绪波动大等现象。此外,发育过早、过慢或生理上有某些缺陷都可能使他们陷入焦虑与苦闷之中,表现为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甚至食欲下降,严重的出现厌学、违规、寻找刺激等行为。

6.依恋心态。步入青春期的初中毕业生,无论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喜欢和异性交谈、学习和娱乐,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这是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但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开始“恋爱”,他们相邀约会,听课走神,成绩明显下跌,对老师的教育、同学们的劝说、家长的批评指责全然不顾。

7.混日子心态。个别学生因各种原因造成基础差,落课太多,一时赶不上,不下功夫学习,便以歪就歪,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父母为了“安全需要”,怕放在家中无人照管而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来往,便逼子“在校待业”。只要每天到校,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还有个别家境较好的学生,特别是个别城镇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也不用功,只求毕业时间到,花钱读高中。这两类学生活泼好动,交际能力较强,纪律松懈,不独立完成作业,考试喜欢凭侥幸心理作弊过关。

8.抵触心态。个别学生因学习基础差或个人约束力差,在班级里被入“ 另册”。虽然他们自己觉得还是有闪光点的地方,但仍被同学们瞧不起。更多的是学科老师的批评、指责甚至歧视,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感到师生关系冷淡,前途渺茫,因而不守纪律,破罐子破摔,有故意和老师、同学以及家长作对的逆反心理。严重的还常借故与之顶牛、抵抗,动辄耍脾气,发泄怨气,随意恶作剧。对自己的过失没有羞耻感,给班级造成危害较大。

二、农村初中毕业生心态产生的因素

造成农村初中毕业生这些心态产生的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1.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西文的一些腐朽思想与没落的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媒介乘隙而入,加之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都极大地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再加上区域环境不良或个人受挫折等原因,一些识别能力较差、意志薄弱的中学生就很容易染上某些恶习,以至“落伍”。据学校政教处资料统计,某毕业班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因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造成上课精神颓丧,学习不专心,作业经常不完成的不良现象。严重的表现则为不听话、爱吵闹、发脾气、迟到、早退、逃学等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的偏颇。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的客观环境,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分析,家庭教育的优劣对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有缺陷的家庭,如父母亡故,或父母感情破裂,或父母违法等,都会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的偏颇给孩子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如对子女过分娇宠,或对子女冷漠粗暴,或对子女期望过高等,都是造成初中毕业生心理不平衡,产生不良心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3.学校教育的失误。造成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良心理状态的一个客观原因是,学校方面依然存在向“应试教育”倾斜的势头。一年一度的中考致使考核制度侧重于由“分数”组成效果的“量化”,使教师、学生背上了以分论“英雄”的沉重包袱,因而造成口头讲素质教育,实际把升学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的失误。其次,教育方法不当。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采取了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过于频繁而又执行不严格;处理学生问题不公正,把不良心态的学生当包袱,总想一“整”、二“批”、三“推”了事,结果是“学校推出门、家长打出门、坏人领进门”。此外,目前部分农村初中班额过大,学校对学生缺乏科学的管理,少数教师本身言行不一等,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4.学生心理发展的迷惑。初中毕业生虽然在心理和生理上发展很快,但还是一种幼稚、半成熟状态,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成熟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较聪明的学生的心态稍有偏离,只要略加指点就能迅速纠正,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判断理解能力而很容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不良心态。对于自我意识不健康的双差生,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教育与引导,在纷繁的社会现象和大量社会信息面前,易受外界的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厌恶学习,抵抗学校管理,不愿接受教育。这是造成初中毕业生产生不良心态的根源。

管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群体心态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个体心态则是个别的、暂时的和易变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倾向性。一方面,能在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同时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心态的随机性表现为其发展变化具有两极性——正向发展和负向发展。

学生个体心态表现的正向发展,是指通过外部作用,使某种心态成为利于学生成长,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引导学生不当,则又可能使学生负向发展。如抉择心态,其优点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易于掌握知识,但是过了头,则会出现只知学习,追求考试分数,而放弃其它方面的发展,如不关心集体、他人等,出现“智育第一”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人的心态没有变化,那么其行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变化,这是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分析掌握初中毕业生心态,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育人提供了突破口。农村初中毕业生年龄尚小,可塑性较大,只要我们抓住心理特点,对症下药,用科学的方式,变心态的负向发展为正向发展,教育效果就会大有收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