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姜璐璐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络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广大的青少年作为网民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方面更是受到日趋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失落问题愈发突出,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所谓道德主体是一种独立、理性、自律的道德,即主体能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作出独立自主的理性思考与判断,在自我选择的基础上,以自身的参与积极构建完美的道德人格,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还在于加强青少年自身的道德素养,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即只有使青少年真正成为网络道德的主体,才能使他们在网络生活中自尊自律,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学会正确选择,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负责,热爱真理,主持正义,讲求公德,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人,才能更加理智地应对网络冲击。
现实道德扩展法秉承“现实疗法”的核心观念和思想,坚持将网络道德教育贯穿于现实道德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青少年现实道德实践行为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将现实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良好融合,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思路。
[摘要]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改变需要人才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针对培养中小学生深刻的道德认知以及优秀的道德行为的有效方法——现实道德扩展法。
[关键词]中小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现实道德扩展法
一、中小学网络道德现状与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小学生,担当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关人士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情况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是很理想。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在网上肆意漫骂和攻击、投身“网恋”、浏览色情网站、模仿不道德行为、充当黑客等几个方面。最近,在对《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进行的修改中,如何文明而积极地使用网络已被写入其中,这正是网络道德重要性的一个体现。
在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方面,众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提出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纯洁的上网空间;建立健全有关信息网络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各种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等几点。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都是为学生施加外部压力,而只有“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反映了从中小学生心理内部提高道德自律。然而,根据网络行为的隐蔽性和道德教育等特点,真正的网络道德教育不是把学生看作一种原料胚胎,然后让教育者来加工、塑造这个胚胎,而是要注意网络使用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自觉地内化道德标准,就是让网络使用者把网络道德这个新的内容融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造就具有自由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人。在自律教育活动中,我们重视强调引导的作用,重点不是放在防范、纠正和惩罚一些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放在学生生活的内在要求上。因此,网络道德的关键不在于“约束”和“限制”,而在于“引导”和“教育”。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提出了对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个新方法——现实道德扩展法。现实道德,即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现实道德扩展法就是教师把学生的现实道德作为旧知识来同化网络道德这个新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升华网络道德情感、锻炼网络道德意志和强化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现实道德扩展法
1.网络道德的特点及其与现实道德的相互关系。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这些网络的鲜明特质决定了网络道德的超前性和滞后性。网络道德的超前性和滞后性交叉非常明显:一方面,作为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世界,自由平等、个性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在网上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趋于更宽容、更文明、更平等、更友善。这既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趋势,是网络“超前性”的典型体现。另一方面,网络的高度自由和开放,并不完全脱离现实道德规范的影响,尤其是作为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络对人们行为的自律性要求,较之现实道德更苛刻、严格。尽管网络道德不完全脱离现实道德规范的影响,但网络道德不是现实道德的完全网上化。所以,可以把网络道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现实生活网上化部分,另一部分为网络特殊道德。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应用网络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特征就决定了网络道德现实生活的网上化部分应为他们的主要网络道德。
2.中小学生对现实道德掌握的稳固性。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社会对个体优良品质的培养早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且中小学生道德的培养已受到家长、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现实道德水平较高的个体,他们很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有礼貌的、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没有礼貌的、不道德的,而且这些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道德教育如果方法不当,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知晓道德信息,而在行动上却违背道德规范的人,即“知而不行”。学生每天都会接触众多不同的事物,对于现实道德可以说有许多“练习”的机会,这就使现实道德行为得到了有力的强化,促使现实道德在他们身上实现了知行的统一。
3.奥苏贝尔的同化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同化结构理论认为,客观的事物或观念必须在人的意识中具有与之相等的“东西”才有意义,这个“东西”就是认知结构。基于这种观点,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用来“固定”或“归属”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或“类属”的过程。过程的结果导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分化和整合,使学习者获得了新知识或清晰、稳定的意识经验,原有的知识也在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变化。因此,“同化”就是新旧知识或观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习得的知识观念获得了心理意义。
综上所述,从内容上看,网络道德同部分现实道德有一致性;从应用的环境来看,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小学生的现实道德水平普遍较高,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我们可以在中小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把网络道德作为新知识,把现实道德作为旧知识,用现实道德来“固定”和“归属”网络道德,并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发生变化,最终达到提高道德行为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使受教育者知行统一,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现实道德的知行统一性来促进学生对网络道德的知行统一。
三、现实道德扩展法应用举例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同网络行为的对应关系很多,教师在把现实道德扩展为网络道德时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这里,笔者仅举几个例子以供参考。
1.不传递虚假信息和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危害的信息。不传递虚假信息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现实道德扩展法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教师可以用狼来了的故事引入:“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一下(让学生自己讲出来使他们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时,老师就点一名学生把“狼来了”的故事给大家讲一遍。由于“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都比较熟悉,因此,教师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这个同学把故事讲完之后,教师还可以接着提问:“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狼来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会积极的回答。比如,学生会说狼来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说谎。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就接着提问:大家是不是认为说谎是不对的呀?教师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来强化学生对说谎这一错误行为的认识。等到时机成熟之后,教师就话锋一转,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网络上来。教师先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说谎是不正确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同样,在网络行为中“说谎”也是错误的。在网络中“说谎”我们把它称为:传递虚假信息。老师列举出传递虚假信息的几种表现,让学生明白了怎样的行为算是传递虚假的信息。
比如,在同网友聊天时在性别或者年龄上欺骗对方,告诉网友和自己实际年龄相差很远的年龄(这里排除为了安全起见而回避自己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情况)或者搞恶作剧在网上告诉你的同学明天放假一天等。教师尽可能的多列举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传递虚假信息。接着,教师列举出一些同学在网络上任意发布虚假信息而造成严重危害的例子,让学生从情感上痛恨那些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和危害国家安全信息的人。法轮功就是一个很合适的例子:教师告诉同学们目前由于政府对法轮功的打击力度很大,所以法轮功把一部分力量转移到了网上,在网络中把那些宣扬法轮功的邮件发到邮箱中或者其他接收设备中,使人们受到法轮功反动思想的毒害。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其他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法轮功受害者的照片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了自己的道德认知、升华了自己的道德情感,为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打下了基础。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学生要注意自己的网络道德,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最终达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的目的。
2.同网友交流时要使用文明用语,不肆意漫骂和攻击。在网络上使用不文明用语、肆意谩骂是中小学生网络道德低下的普遍表现之一。由于整个网络环境的原因,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道德失范行为。他们炫耀自我的能力,甚至以说脏话为荣。针对这种情况,现实道德扩展法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行为规范,然后把“讲文明,懂礼貌”这一条提出来。接着就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呀?”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回答后,教师就让同学们自己列举一些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再对他们的行为加以肯定、赞扬来强化他们的意识。接着,老师就可以适时地将话题引到网络上来,提醒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在网络行为中也应当有,不能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在网络上肆意漫骂他人和在现实生活中漫骂和攻击他人一样可耻。通过老师用现实道德的引导,“不肆意漫骂他人”这个网络道德已经很稳定地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了。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纪,人的能力也通过网络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道德水平关系着以后中国的发展,网络道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艰巨任务。网络道德,它既与现实道德有着相似之处,又与现实道德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探讨是一个紧迫的任务,还需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新云,张瑗,熊国海.论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道德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2]左明章.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
[3]文建龙.浅论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J].基础教育研究,200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