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吴亚林
在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随着地方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变化,地方社会的基础教育出现了新的结构性变化:小学生源逐步减少,学校布局调整变化迅速;城镇逐步发展壮大,初中学校向城镇集中;普通高中向优质学校发展。与此相应,城乡教育发展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义务教育生源萎缩,城镇发展中的教育需求旺盛。地方社会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使得教育供求矛盾出现了新的转变,应对新的基础教育供求矛盾,立足新情况和新要求,变革和调整教师教育是省属师范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办在地方的师范院校,更要针对地方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变革和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笔者在调查走访湖北省咸宁市各区县基础教育的基础上,以咸宁学院为例,提出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的思考。
一、当前湖北省咸宁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随着基础教育供求矛盾的变化,当前教育均衡发展诉求强烈,咸宁地方社会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教育发展重心转变。
1.学校数量迅速减少,学校教育质量要求提升。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城镇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等因素,基础教育学龄人数急剧减少。当前教育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情况就是学校数量的迅速减少,而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在提升。
近些年来,不断有乡村、乡镇学校在撤并,每年有许多村级小学、乡村中学逐步消失,有些学校成为教学点。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近几年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根据笔者的调研和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崇阳县各类学校199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小学169所,普通中学23所,高级中学5所,中等职业教育2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人数83036人,其中普通小学39750人,普通中学32140人,高级中学9112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020人,特殊教育14人。2007年,崇阳县各类学校177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小学148所,普通中学27所,中等职业教育2所。在校学生人数80149人,其中普通小学37065人,普通中学4035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726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14人。2008年,全县各类学校157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小学127所,普通中学 27所,中等职业教育2所。在校学生人数78224人,其中普通小学36708人,普通中学3754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965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30人。
崇阳县教育局特地编制了2008年到2013年《崇阳县中小学学生数预测汇总表》,根据全县各阶段学生预测数,两三年之后,该县桂花、高枧、金塘、铜钟、港口等中学的学生总数不足600人,偏僻乡镇很多小学学生数只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崇阳县还将撤销一批偏僻乡镇初中和小学,到2012年,全县调整为高中3所,中职学校1所,初中9所,小学100所,其中完小30所,学校基本调整到人口集中地、交通发达地、城镇所在地。
与学生数量和学校数量急剧减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在迅速提升。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教育的供不应求局面改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从“有书读”变为“上好学”,农村义务教育生源萎缩,城镇发展中的教育需求旺盛,普通高中向优质学校发展。
笔者在崇阳县的调查显示,许多农民放弃子女在本村本乡就近入学的机会,力求子女在城镇和县城的“好学校”读书,出现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生产生活方式。有的外出务工把子女寄宿在城镇中小学;有的举家向县城或城镇搬迁,家长在城镇务工或经营小商品店,子女在城镇上学;有的在城镇租房借住,照顾子女上学;有的甚至为了子女上好学校,将子女托管给亲戚家。这导致了“农村学校容量普遍过剩,但城区学校却严重不足。城区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所,其中初中3所,小学4所,共有学生1.6万余人,仅开设235个班级,平均班额68人,其中初中平均班额75人,小学平均班额66人,最大班额101人。”[1]
2.教师队伍结构情况。由于基础教育供求矛盾的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的推动,咸宁地区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第一,教师编制分布不合理,学段之间不平衡。高中学校教师缺编,初中教师数量基本满足,小学教师数量超编。第二,义务教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初中高中渡峰等原因,大多数学校自1998年后很少补充新师资,导致义务教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咸宁市各区县情况大致相似。崇阳县的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9岁,嘉鱼县的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6.4岁,赤壁市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8岁;50岁以上的教师占54.1%,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小学有21所。第三,义务教育教师学科结构失衡,高中教师知识与教育观念更新较慢。小学教师在超编的同时,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储备不足、教育观念陈旧等问题。大量小学没有英语、体育、艺术、科学课程教师;初中缺乏英语、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师,改行任教现象普遍;高中教师中,大部分因为起始学历不高、教学负担较重、外出进修机会少等原因,知识更新程度不够,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与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应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不足。
3.地方学校的教师需求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咸宁市各区、市、县教育局负责人、中小学校长代表都对所需教师及其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高中教师需求较旺,同时,对所需教师的学历、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目前,咸宁市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以赤壁市为例,2009年上半年高中阶段教师582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为393人,合格率为67.5%。高中需求高学历、高素质教师,希望补充重点师范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同时,希望新进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
初中教师在整体上编制基本满足的同时有一定的需求空间。由于学科结构性问题,初中语文、数学等学科已经满足,侧重需求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
小学教师在总量超编的同时,艺术、体育、科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奇缺。目前,农村小学需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的上述学科教师。由于布局调整、教师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现有的人用不上、要用的人进不去的现象。根据目前教师年龄结构的特点,三四年后随着大量教师的退休,小学教师需求特别旺盛。
二、地方社会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价及教师需求情况
应该说,地方师范院校为各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前地方各市、县基础教育教师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地方院校及原来的师范学校,原来许多师范学校已经撤并或改为普通中学。如咸宁学院为咸宁地方学校培养了大批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是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还有许多毕业生担任学校领导职务。但是,近些年来,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质量如何、地方社会的评价又怎样呢?通过在咸宁的调查,我们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事实上,自从本世纪以来,咸宁地方社会较少补充新任教师,但从为数不多的新任教师中,地方社会也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质量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他们普遍认为,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素质要加强。许多毕业生下去后,很难马上适应工作的要求,学科知识与中小学的学科教学要求不能立即接轨,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要求。
2.缺乏教学的基本技能。如教师的基本表达、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与学生的交流、与社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3.缺少教师担任班主任的能力,组织管理努力。
4.没有到基层学校任教、扎根基层的决心。
5.缺少教学机智,缺少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其实,地方中小学对新教师有很大的需求的,在需要长期补充新教师的同时,对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有特别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第一,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体育、艺术、英语、科学教师奇缺;初中体育、艺术、英语与信息技术教师缺乏;第二,补充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教师。所有的教师,要有扎根基层的思想基础、较高的品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
三、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的举措
从地方社会对地方师范学院的培养质量评价及教师需求中我们看到,加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破在眉睫,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必须有举措,当务之急就是合理定位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创新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1.培养教师规格的基本定位。
●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过程中强化教师教育的主体和特色地位,坚持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在培养层次上以本科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提高培养层次。
●在培养内涵上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突出教师技能。
●在培养方式上开创多元制,强调开放,注重学生选择,利用学分制弹性,重视双学位培养人才。
(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明确教师职业意识和先进教育理念、具有通识教育基础和扎实专门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高教师教育专业素养和较强教育实践能力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小学预备教师。
(2)培养层次: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和初中教师为主,为义务教育培养优质教师。
(3)服务面向:基层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
(4)学科专业:稳步发展中小学需要的各学科专业,近期着重培养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艺术、体育、政史地等急需学科的教师。
2.创新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当前,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师范生规模较小,且界定模糊,可变性大;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陈旧,教师教育“老三篇”课程设置亟待改变;培养教师的质量不高,学术性与师范性双重薄弱;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教育意识与教育技能较差;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有待加强,管理机制落后;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人员对教师教育认识有待提高;整合师范学院与地方教师教育资源不够。
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通识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沿袭的是学科教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设置陈旧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新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宜率先解决如下几个问题:明确培养目标,特别要明确目标内涵及其定位;注重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内涵,充实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加强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伙伴协作培养教师,把中小学变成师范生的培养基地,把大学变成中小学教师继续培养的基地。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是国际教育界培养教师、发展学校的有益经验,我国已经探索和正在推进这种经验。地方师范院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门方式培养教师,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关系,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大学和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都要加强联系与合作,既要把地方中小学变成师范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又要把大学变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场所,使大学和中小学在伙伴协作中共同提高质量。
第三,加强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对师范生进行技能培训和检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要设置当好一名教师所需要的多项训练项目,如普通话、演讲与口才、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舞蹈与形体训练等。可以采取学校培训与自主训练结合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直接进行检测,合格一项就通过一项。
第四,学科教学法的教学一定要与中小学加强联系,要研究新课程标准及教学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来进行教学。语文、数学、外语等各个学科教学法的教师应该深入中小学教育实际,应该是各学科教学的专家和研究者。在进行学科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或技术把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连接起来,让师范生在接触中小学实际中学习和成长。
第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探索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师范生在教育实践现场成才。当前师范生实习时间较短,一般在8周左右,实习期间能够进入教育现场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学生活动与个别辅导等工作都很少到位。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要求师范生有更多的教育现场经验。一个可行的策略就是延长实习时间,修订实习教学大纲,详细规定实习内容及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可以结合地方教育需求,探索顶岗实习的途径,既可以强化师范生的实习工作,又可以为地方中小学缓解紧缺的学科教师不足的矛盾。当今一些地方中小学对师范院校也提出了顶岗实习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应该作出迅捷的反应。
参考文献:
[1]黄跃飞,周伟民,穆旦.崇阳县推进教育城镇化[N].咸宁日报,2009-2-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