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

时间:2024-06-03

申会刚

[摘 要]学校跨越式发展中所面临的新形势,为学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转型期的挑战。如何增强其凝聚力并与时俱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 教师专业精神 培育

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不仅需要专业化的技能,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对于正处在发展期的学校,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精神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呢?又该怎样培育自己的专业精神世界呢?笔者结合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教师专业精神概述及内涵

教师专业精神,目前尚无公认定义。在英文中,与教师专业精神意思相近的表达有professionalism, careeer,morale等。professionalism

含有专业和专业精神的意义;careeer指一种职业、生涯、经历和终身事业等;morale一词指一种职业道德,具有高昂、和谐的工作精神等。总的来说,其涵义大略相当于我们平时讲的“师魂”。有人认为,专业精神即从事某种专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品质。也有人认为,专业精神即在工作中表现的认真敬业、主动负责、热忱服务、专心研究的精神。我国教育学著作中,一般用职业道德来解释这种精神,认为教育是一种崇高务实的事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教师专业精神理解为以下六种基本精神:敬业乐教的奉献精神;爱生如子的高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直面问题的反思精神。

二、教师专业精神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校的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必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观念先进、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学水平一流、育人艺术精湛,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是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个教师要实现新手——胜任——能手——专家的转变,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有教师自身的摸索和努力,又需要学校通过组织培训、开展活动等手段,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为教师的成长引领方向,为教师向更高境界迈进铺路搭桥,从而以教师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

“教师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存在,教师栖居于学校的教育现场,他们全部的生存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以及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教师这份工作有其区别于其他工种的特殊性,教师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行业,教师是文化的先驱者、文明的促进者、道德的传播者。因此,人们往往对教师有了更多的期盼,也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对于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不仅是一份维持自己生存的工作,还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精神基石。教师的专业精神可以弥补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完善。教师的专业精神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能够“感动和激发学生的良心和智慧”,“学生如果时时感受到教师精神力量的召唤,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教师的专业精神也是树立教师形象,提升教师自身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这样的专业精神,既能帮助教师满足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需要,也能约束自己恪守职责,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教师专业精神是一种崇尚无私的精神,是一种播撒阳光的精神,是一种人性关怀的精神。相反,如果一名教师不去思考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去探究自己应具备的专业精神,那么这样的教师终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校也无法向前发展。

三、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

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是教师个体通过对教育活动的深刻认识,形成相应的教育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行为的教育价值。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以新课程实施与“厦门市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年”等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教师素养,增加其内趋力,使他们能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1.优化学校教育场,为培育教师专业精神提供平台。“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把“场”的概念运用到心理学领域,提出了“心理场”的理论。后来,又有专家把“场”的概念运用到教育学领域,就产生了“教育场”的理念。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学校教育环境也是一个能够传递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独立存在的“场”。因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生活空间或生活环境中产生的,环境是制约人的认识、情感与行为的重要外部条件。可见,学校教育场是指能促进师生成长和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应当全方位地拓展教师发展观,着眼于教师个体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实现,从人生追求、职业信仰、教学理想、自我发展等教师藉以安身立命的问题拓宽和更新教师的培育内容。

(1)创设人文和谐环境。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教师最稳定、最长久的生存空间。学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影响着教师人文精神的发展。因此,营造人文氛围,首先要将学校的自然环境、教学条件等作人文化的设计和配置,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作用,把校园建设成一个优雅、安静、舒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育人阵地。其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安逸、温馨的氛围,为教师群体发展营造“气场”,让教师拥有一个成长与发展的好环境,让教师的人文精神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建立和成长起来,不断在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寻找生命的本真,努力到达“无所待”的境界。与此同时,这样的氛围还会渲染学生,让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共同幸福。“我工作、我快乐、我创造、我收获”在这里才能得到诠释。

(2)制定人性化规范。所谓人性化规范就是制度和规范的制定都要得到教师的参与和认同,并且这些规范和制度要有利于教师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制度和规范,并从中获益。管理就是“造势”,创活机制,以制度形态的教育场保证教师成长,为教师、干部搭建舞台,所谓的“岗位”、“职数”都为之服务。学校应从中层以上干部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成员着手,制订发展规划,逐渐辐射到全员。“大师”带“小兵”,人人“过河”,让青年教师超越性的发展:一是加压,给重担,通过“传、帮、带”,注重其师德、师能的培养;二是注重整体,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年轻教师与不同年龄、不同学科教师的沟通,拓宽他们的思路。通过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参加诸如“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学校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加强读书学习,提境界、塑形象,认识到每个教师都是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树典型、学榜样,在比较中发现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总之,学校应全力营造和谐的教师管理文化,为教师的生命发展提供能源,让更多的教师找到自信和价值,拥有幸福的人生。将教师的发展目标由工作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

(3)倡导团队合作。团队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组”或“群体”,是指有共同愿望、共同目标,能协调一致的和谐的“组”或“群体”。团队是合作的产物,我们强调合作是否就意味着取消竞争呢?不是,应该理解为“合作是竞争的归宿”。赞同教师专业发展生态趋向的学者认为,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同事)学得更多。因此,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这就说明,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合作成为必须。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间的互补和合作,也就是同伴互助,其中协同教学就是对此提出的要求。

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文人相轻”的局面。教师集体之间的团结互助、互相尊重、互相协作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教师在集体中受到关怀,体会其中的温暖,才能真正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以举行各种集体活动为契机培养教师的集体协作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可见,集体活动是培养教师集体协作精神的最佳方式。

再次,建立核心力量,加强教师集体的凝聚力。教师集体离不开一个“英明的领导”,没有他们,集体将会成为一盘散沙,任何工作会无从下手,甚至会使集体瓦解。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集体核心中,不但要有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还应有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楷模带头作用。也不应该忽视热心集体的教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集体形成气势。还应该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引导,摸清原因对症下药,让其纳入集体,保证整个集体和谐发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教师越是信任集体就越会关心集体,这样便能集思广益促进集体发展,从而在集体中培养教师的协作精神。

总之,学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带领教师不停地奔跑,追求卓越,追求领先,追求创新,追求和谐。

2.教师应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提升精神世界。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要形成自觉的发展意识和树立正确的生存信念,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学生与自身发展并表示不可通约的,教学过程并不是消融自己、牺牲自己的过程。教师要能从中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己。

(1)文化经典熏陶。文化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人文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阅读经典书籍,不仅可以让教师不断丰富教育思想,准确地定位自己,并对自己的工作得失进行有效的反思,还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促进自身的人文精神发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我们知道,文化素养“难以‘培训和‘灌输,而是靠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张大千先生说:“作画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提升更离不开阅读,有效的阅读能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应以身作则,从自己阅读习惯的培养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自己的心性及智慧。同时,带动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教师们走出简单搬教参、对答案的“藩篱”,走向系统阅读的诗意“家园”。

(2)学习中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决定了“学习”必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命状态。尤其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在学习中经历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由省市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尤其是市教科院组织的暑期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当然,教师的学习不同于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常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形成自主意识,明白自己在专业发展处于主体地位,促进教育智慧生成。

(3)切身投入教学实践。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还要切身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将理念付诸到实际中去。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学校生活、学生生活的互动中切身体验,真正活跃起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善待学生,用人文的观点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用人文的方法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同其他教师积极合作与互助,促进相互间的人文精神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成就需要是基本需要,人们可以从事业上的成就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并发现自己的价值。成就需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所体会到的爱与热情,看到学生成才时所得到的快乐和幸福,都是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

(4)逐步形成独立思想。对教师而言,思想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为什么教,怎样教。只有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追问,理性而充满智慧的进行工作,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通过良好的学校文化以及广大教师持之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成功。

参考文献:

[1]田慧生.科研兴校的探索[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吴惠清.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3]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4]毛伟霞.做为关心者的教师[J].中国教师,2005,(11).

[5]程红艳.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6]朱小蔓.教育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柳袁照.为教师群体发展营造“气场”[N].中国教育报,

2008—2—19.

[8]用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EB/OL]. Http://www.

bx8z.com/www/ReadNews.asp

[9]马巨芳.增强集体凝聚力思考[J].松辽学刊,2000,(6):78—80.

[10] 祁玉平.浅谈集体主义教育的阶段性[J].安徽教育,2000,

(3):25—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