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混合学习视域下的案例教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4-06-03

杨 宁

【摘 要】案例教学近年来成为了教师信息化发展培训中的热门方法。在混合学习视域下理解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至少要考虑三个基本原则:自编与引进案例的混合使用;教师讲授与案例学习的混合使用,学生自主与教师控制的混合;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与合作学习方式的混合使用。本文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混合学习 案例教学法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一、混合学习的思想内涵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人们对E-Learning的反思中,不断发展和扩充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混合使用各种基于面对面的(Face to Face)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与传输系统,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以达到学习最优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E-Learning学习者较高的辍学率、较低的投资回报率,以及学习者在办公环境中较易受人干扰,缺少人际交互,易产生厌倦情绪等缺陷,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如果从“和谐”的视角去审视混合学习,它是指学习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是系统内的人得以健康发展的理想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调控学习环境中诸要素之间合理配置与协同运行的机制。它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

混合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要让信息传递通道的混合与学习方式的混合“像化学一样,将各种元素混合而得到一个预期的反应”,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反应。

二、混合学习视域下的案例教学原则

1.案例教学法及其在培训中的价值。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它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及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根据特定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对问题加以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它是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谈到教师教育的案例时,理查特(Richert, A. E.)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在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其核心价值在于紧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这个核心目标,针对教师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组织案例,并引导受训教师共同参与对典型案例的讨论,调动受训教师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工作阅历和人生体验,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剖析和透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从而扩大受训教师的教学视野,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2.混合学习视域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案例选择——自编与引进混合,文本与视频混合。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在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中,为使受训教师既能运用理论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又能开阔视野,发现国外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规律,自编案例和引进案例“一个都不能少”。 一方面,自编案例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受训教师对案例发生的背景易于理解和把握。但自编案例的质量不高,叙述往往不够具体,抽象化和概括化程度较高,对于案例中的人物动机、思想和意图等的描写更缺乏必要的润色。而且,编写案例的教师往往会混淆案例与范例的概念,将教学案例等同于课堂实录,使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引进的案例主要是来源于国外,案例背景、人物、事件等构成,以及语言表达都较为成熟,质量也比较高。但毕竟教师与案例中的教师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而且往往这些内容在案例中又是隐含的,因此,教师不易理解或不能理解,从而缺乏案例分析必要的背景支持,致使案例教学演变成就事论事、以偏盖全的事例演示。

此外,文本案例与视频案例在培训中也需混合使用。文本案例主要是由文字呈现教学案例发生的背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案例引导问题。视频案例主要是由教学背景、教学实录、案例引申问题等视频片断构成的案例。一方面,文字案例在叙述上比较系统,背景描述也比较详尽,能够全方位地展现案例中教师活动的场景,而且允许教师在印刷材料上任意添加重点符号,以加深对文本隐含意义的理解。但文字符号的抽象程度较高,不如视频案例那样直观。另一方面,视频案例通过图像、声音等多通道传递信息,有利于刺激教师的多种感官,从而使他们对案例分析的兴趣更加浓厚。但视频案例的制作费时费力,在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难以制作出品质优良的产品。

(2)培训教师把握——讲授与案例混合,自由与控制混合。案例本身存在着不能说明事物整体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有时会限制学生将获得的知识汇总进一个整体框架中,致使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而且,案例教学需要案例、教师、学生这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有时耗时耗力较多,收效却甚微。因此,从混合学习投入少、产出多的根本思想出发,我们更提倡在培训中采用“讲授与案例相混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讲授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和言语信息呈现知识点,阐明知识的联系,以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知识。讲授法最突出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这一点是案例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学生借助案例参与讨论与交流,促进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缩短了受训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差距,促进了受训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反思、体验和感悟。

有效的课堂教学依赖于有效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成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Woolfolk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有效的课堂管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引发有效的学习:一是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将课堂有效的学习时间进行扩充;二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参与学习;三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从混合学习的视角来审视课堂管理,教师需要在“自由”与“控制”之间寻求平衡点,使教师的“控制”核心放在对受训教师的“引导”上。教师既不能对受训教师的观点进行有感情色彩地评判,表现其个人的偏好和观点,限制学生的思维遐想空间,又不能过分放任自流。要适时适地给予一定的干预,以确保案例讨论不发生偏题或跑题现象,从而引导案例讨论的深入开展,推动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3)受训教师学习——生活与教学混合,自主与合作混合。在所有形式的专业培训中,都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目标,即让被培训者学会像某一特定的专业人员一样思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也不例外。案例教学为受训教师提供了一个像专家型教师那样去思考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设想案例中教师遇到的种种障碍,联想自己的教学经历,为案例中的教师设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想让案例教学发挥其不同于传统讲授式培训课堂的作用,就必须打破受训教师生活与教育的藩篱,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将受训教师的教学经历与案例背后隐藏的教学设计理论有机地融合起来。

此外,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是专家型教师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案例教学需要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员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共同探讨的空间。一方面,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员尽快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自居案例中教师角色的地位,以案例中教师的身份进行信息解释、离析、演绎、推理和抽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过去形成的经验进行综合判断,提出个人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只有小组内各成员都融入情境,提出见解,充满活力的“讨论”氛围才能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允许意见、见解的冲突、纷争,不一定要达成共识。参与辩论的受训教师可以从辩论对手那里获得案例分析的另一种思路、另一个切入点,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条件

1.构建科学合理的案例库。案例处于案例教学的核心位置,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科学性、真实性、合理性。随着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日益推广与普及,科学合理的案例搜集与存储越来越收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分布式认知思想的指导下,利用Web2.0技术可以实现案例的分布式存储,构建资源丰富的案例库。

2.培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要对案例背景、内容、案例所隐含的理论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没有经过严格的教学训练,就会使理论和实践形成“两张皮”。要么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而上升不到理论层次;要么牵强附会成为理论注释,只不过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这就必然会影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且,课堂讨论要求教师掌握讨论指导策略,既不至于让学生的讨论脱离主题、漫无边际,又不至于局限在某个思维框架中。

3.受训教师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案例教学中,受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不断提升个体的思维能力。这在客观上要求参与培训的教师要改变长期依赖培训者,接受“理论灌输”的习惯,并形成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由“受众”变为“参与者”,从而成为培训课堂的主角。因此,从培训开始就要不断地给予受训教师对话、发问的机会,使其养成发言的习惯和意识。

4.控制班级规模。美国的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活跃、有效的案例讨论要求至少有8~10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参加,而且这些学生要对所讨论的案例做好充分准备。通常案例教学需要将班级人数控制在12~100人之间,但考虑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存在差异,时常需要教师辅助完成任务。因此,为了教师更加有效地、具有针对性地对受训教师施加干预,也为了培训更加具有效率,笔者认为培训班级人数应该控制在30~50人之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