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休言女子非英物

时间:2024-06-03

张斌

居畔红花烈烈开,恰逢秋气谒君来。

早知到此真羞煞,若个男儿不愧哉!

——《谒秋瑾故居》

每次面对鉴湖女侠(秋瑾号),心中都会惭愧不已——作为堂堂七尺男儿,年少时的冲天豪气已大半消磨。在这岁月静好的太平之世,有时不禁会想,假如我们生在那个动荡年代,有多少人会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多少人会像秋瑾那般为家国民族振臂高呼,以身涉险,并不惜以死相拼?答案无从得知,幸好也不需得知。

去年秋天到绍兴游历,访兰亭、看鲁迅、游沈园、拜蔡孑民、寻青藤书屋,走遍会稽古城,触动最大的还是秋瑾故居。百余年的房舍院宇、家具旧物,似乎原封未动地陈置在时光里,等待前来参谒的后人。去之前便知到了故居会羞愧难当,去了之后更觉羞愧难当,女侠的手稿、书信、印章、佩剑、枪支、衣裘……这些故物几乎毫无间隔地呈现在眼前。它们不是缥缈的文字描述,不是随着屏幕的影像介绍,而是历经了百余年风雨的、实实在在的原物。它们就那样直愣愣地冲撞在眼前,其中的震撼难以言表。由此,它们所承载的往事也愈加真实,愈加可敬。于是便有了开篇这首诗。“早知到此真羞煞,若个男儿不愧哉!”须眉男儿到此,面对彪炳千秋的女烈士,有几人不会羞愧难当?

其实拜谒鉴湖女侠不是从绍兴开始的,此前一个秋天去杭州西湖,携酒遍访名人墓,在秋瑾汉白玉雕像下酹酒后伫立良久。雕像下葬有烈士遗骨,这是1981年在邓颖超过问下迁葬于此的,墓地在这之前已历经九次迁移。其中缘由,有因清末御史告发而迁葬,有因夫家要求而迁葬……历代名人墓中命运最多舛的莫过于此了。生前为国抛尽头颅血,死后骸骨随国运沉浮,人世悲凉岂堪言说。幸好,一切都已尘埃落定。相信看到今天,她也无悔。

读秋瑾诗词,无论多么沉静忧郁的心想必都会因之而澎湃: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一句嘁出了无数救国志士的心声。当年秋瑾看到的日俄战争,其战场在我东北,清廷却保持中立,坐视两国数十万军队在自己的国土上开战,朝廷的无能与昏聩点燃了秋瑾,点燃了鲁迅、郁达夫,点燃了无数青年的热血。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短短几十字,将一个旧时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愤慨与豪气一语道破,读来振聋发聩。由此亦能证明,秋瑾的意义不止在于革命,更在于处在那样一个女子受到严重压制的时代,她敢于打破桎梏,挣脱罗网,去寻求理想的独立人格。即便是在百余年后的今天,这样的非凡勇气仍然是你我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这是秋瑾超越时代的永恒精神价值。

而这样的人,这样的女中豪杰,不单单只有她一个,大家熟悉的女诗人里,有李清照,有柳如是,有呂碧城;不熟悉的女诗人里,有沈善宝,有吴藻,有薛绍徽……今天且在熟悉的秋瑾之后,同大家认识一下这三位未曾熟悉的女中豪杰。

沈善宝:算古来、巾帼几英雄,愁难说。

滚滚银涛,泻不尽、心头热血。问当年、山头擂鼓,是何事业。肘后难悬苏季印,囊中剩有文通笔。算古来、巾帼几英雄,愁难说。

望北固,秋烟碧;指浮玉,秋阳赤。把蓬窗倚遍,唾壶击缺。游子征衫搀泪雨,高堂短鬓飞霜雪。问苍苍、生我欲何为,生磨拆。

——《满江红·渡扬子江感成》

读罢这首《满江红·渡扬子江感成》,并与前面秋瑾的《满江红》对比,你会发现,这首词里明显有秋瑾的影子,不,应该这么说,秋瑾的词里明显有她的影子,因为她所处的时代要比秋瑾早上半个世纪。她,便是江南才媛沈善宝。

沈善宝,字湘佩,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是嘉道成年间女子诗坛的重要人物,有《鸿雪楼诗选初集》《鸿雪楼词》及《名媛诗话》传世。沈善宝交友广泛,顾太清为其挚友,吴藻、梁德绳及其女儿(许云林、云姜)、汪端、郭润玉、龚自璋(龚自珍妹)、张纫英姐妹等均与之交往。组织女子诗社,招收女弟子百余人,教授弟子们作诗填词,沈善宝的诸多实践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下了别致而又光辉的一页。

如此才华出众的女诗人,经历却异常坎坷。《名媛诗话》再版序言中说到她的早年经历:

钱塘沈韵初州判长女,幼随侍江右,稍长即工诗善画。逮州判官义宁,以失意郁郁死,老弱流滞越四年,始奉母吴浣素夫人旋里,旋即弃养。是时女士至贫苦,以鬻诗画度日,久之,积赀葬其先世八棺,袝于祖墓。

沈善宝出身杭州名门,其父曾任江西义宁州判,母亲吴浣素也是一位诗人,“曾与乌程徐德馨等女诗人结社联吟,并著有《箫引楼诗集》”。沈善宝十二岁时,父亲因受迫害而自杀,由此家道衰落,工诗善画的她担负起家庭重任,以诗文画笔换取生活所需。然而,家庭变故却接二连三:

未几,母殁,弟善熙、妹兰仙继殇。迭经变故,境益窘,乃奔走四方,鬻诗售画。积资而归,葬父母弟妹。又因伯祖育亭、庶伯祖母邵氏、庶祖母杨氏、叔纶新,殁后俱无子嗣,亦并葬之。(《安徽名媛诗词征略》)

不久之后,母亲、弟弟、妹妹相继去世.家境日益窘困,沈善宝奔走四方,卖诗卖画积攒所得,以回乡安葬父母弟妹,又因家族中四位长辈去世后无子嗣,便也为他们办理身后事。十几年为生活奔波,一转眼,沈善宝已年近30,却仍无依无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