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刘步春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70分)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仍然是熟悉的材料作文。材料中“水”“盐”的设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整个文题借“味”说理,启发考生深思,能够激发考生的辩证性思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一改以往高考命题作文老面孔,作文题型令人耳目一新。首先,内涵深邃,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物各有性”,此之谓坚守、本质与初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为物各有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大丈夫风范。“五味调和”“共存共生”则彰显中华民族坚守海纳百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精神。寥寥数语,字字珠玑,“秒显”民族文化之璀璨。其次,观点鲜明,毫不隐晦。材料以“物各有性”和“共存共生”明白无误地点明了题旨,并没有给考生设置审题障碍。最后,立意开阔。区区五十个字,就给考生提供了极开阔的立意空间,考生既可以就宏观的国际关系高谈阔论文化互鉴,也可以就微观的人际关系娓娓道来,还可以就企业、团队之间的关系谈自己的看法——既坚守自己,又包容借鉴他人。
命题材料共有四句话,层次清晰,表意明确。审题立意时可逐句分析,以准确把握材料内涵。
第一句话,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水”和“盐”,指出“水至淡”“盐得味”,交代两者性质不同,各有其特点,旨在强调“物各有性”。换句话说,“物各有性”是观点句,水和盐只是两个例子,突出的是不同之物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点明水不会因数量改变而变其本性,盐也不因数量变化而改其味道。此句意在点明同类事物简单相加并不能带来质的变化,强调事物本身的稳定性和纯粹性。
第三句话是关键,酸甜苦辣成五种味道也是举例,重心是不同事物相互调和、相互依存,从而产生更丰富的形态。也就是说,各种味道虽然性质不同,但它们可以共存,且在共存中能创造更多的精彩: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万物皆有关联,对不同事物保持共存相生才是应有的态度。
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再及“人”,点明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整则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地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有专家指出,无论是从物、从事,还是从人的角度入手,都可以成文。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说理,如果实在没有什么想法,直接把题干的四句话视为写作提纲写议论文,也是可以的。
江苏卷的此次命题跟以往有明显区别。以往写“语言”,写“车”,可以说是话题作文,2019年看似写“味”,实则写理。学生无论是写物、事、人,还是写时代和社会,都可以切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一个小的切入点,否则文章就会变得夸夸其谈。此次命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和热点词语来写,比如中美贸易战、零合和非零合等。我们已经看到,为了在延续江苏卷一贯的“文艺”风格的同时,顺应全国卷改革的趋势,这次的考题做了一个完美的融合。考题既让“文艺”的学生有话写,又让关注现实的学生写得下去。同时,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阐释题意,又能拉开文章的区分度。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谈文章的立意和选材。
抓住“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由“物各有性”联想到“物各有用”,于是有识物性,知物用,“善假于物”“物尽其用”等立意;由物性联想到人的个性,可以有尊重个性差别、坚守自我等立意;还可以由“物各有性”联想到人的自信、民族自信,再聯想到黑格尔的名句“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谈物性:“善假于物”有智慧
物各有性,亦各有用。土地质朴无华,但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但能孕育生命:稀土由于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因而成为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庄子曾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所谓无用,往往是不知其物性使然也。西方人将罗盘用于航海,中国古人却将它用来进行迷信活动,这是不识物性的特殊表现。不识物性,难免愚昧。鸦片明明有毒,能置人于死地,可是有人就是置性命于不顾,偷偷摸摸,腾云驾雾。鲁迅说:“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知物善用、物尽其用,这才是现代人应有的文明精神。
2.谈个性:坚守自我不盲从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放弃淡,盐放弃成,没有了个性,世界上也就没有了水和盐。社会因个性而丰富多彩,生活因个性而有滋有味,生命因个性而鲜活,民族因个性而强健。若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那我们的生命是何等的苍白!春风吹过,神州大地千奇百艳,生命,开始展露自己的本色。有人唱起了摇滚乐,有人堂堂正正地以模特为职业,有人公开树起了单身主义的旗帜……人们开始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活出自己,活出个性,成了许多人的追求。
3.谈自信:兴国征途有方向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说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制度亦然。西方民主因屈从民粹而短视功利,中国制度却能谋划长远;西方民主因一人一票而撕裂社会,中国制度却能凝聚共识;西方民主因分权制衡而蜕变为否决政体,中国制度却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既然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非凡的超级工程,展现了中国新时代的新标志,引领了崭新的强国时代。一大批全球领先的大国重器精彩亮相,旧中国前所未有,邻近国家望尘莫及,即便欧美也心存恐惧,唯恐被中国赶超。何以能够如此?原因很多,简言之,制度使然也。人心齐泰山移,我们的制度崇尚民主集中制,这种制度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旧时代和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所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理正在这里。
抓住“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赋予“五昧”各种不同的含义,比如幸运、哀伤、奋发、勇进等不同的人生况味:豪放、婉约、激进、颓废等不同的风格流派: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等。
1.谈人生,多味人生更精彩
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昧纷呈。美食家蔡澜说过,懂美食的人实际上是懂得欣赏各种滋味的人,酸甜苦辣,各有滋味,这里的味道可以代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种经历。人生的百种滋味,往往是苦中才能懂得乐,酸中才能明白甜。只有单一的“甜”,舌头便要麻木,反而不知甜为何物。知乎上曾有帖问:在中国,向上层阶级流动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正确吗?有网友留言道:上策投胎,中策婚姻,下策读书。这反映了当代部分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羡慕“官二代”“富二代”,他们不愿艰苦奋斗,他们指望父母,指望婚姻。一句话,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只有“甜”,而没有“酸苦辣咸”。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通过奋斗获得的幸福,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而这样的幸福才令人敬重,品尝这样的人生才特别有味。快递小哥因奋斗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高中生唱着“感谢贫穷”考进北大中文系,这样的青年才是时代的骄傲。
2.谈风格,百花齐放春满园
酸甜苦辣成也可以是不同风格、不同观点的碰撞。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志同道合”固然可喜,但也失去了一定的丰富性。数千年前的“百家争鸣”,正是不同观点的交流,不同“味道”的融合,于是造就了中国思想上灿烂一章。百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所提倡的“兼容并包”的主张,也是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不同文化、对他人观点所应秉持的态度。
3.谈文化,兼收并蓄图自强
酸甜苦辣咸也可以是不同的民族文化。鲁迅曾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时至今日,我们好像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年来随着洋节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忽略传统节日的存在,人们为能穿西装、吃西餐、过洋节、喝洋酒而骄傲,甚至比照西方的情人节,把传统的“七夕”也改造成所谓的“中国情人节”。我们需明白,民族文化既要勇于坚守本民族的传统,又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局面,既不能夜郎自大,拒外来文化于大门之外,又不能被外来文化取代和征服。
抓住“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可以阐述中国的“和文化”,可以谈合作双赢、命运共同体,也可以谈文化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理论创新。
1.谈和气:美美与共天下同
中国文化历来倡导“和文化”。“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成语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更以“将相和”的剧名在戏剧舞台上代代相传。传统的“和文化”是构建健全人格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和文化”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老的人生智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懂和谐共生、美美與共的道理,他们过于欣赏斗争哲学。在他们心里,无论是国与国交往,还是人与人相处,只有立即以牙还牙,狠揍挑事者,方能显英雄本色,而一切暂时的妥协和退让都是窝囊废。其实,这只是狭隘的“英雄情结”,实在不足取。
2.谈合作:合作为竞争护航
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基。社会和集体是我们的生存之体,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会更加有力量。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孙,也只有在收留了星期五之后,日子才过得勉强像个日子。竞争和合作是互相对立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竞争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和壮大,于是合作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弱不禁风,奄奄一息,也就失去了合作的资本:合作使竞争的双方共存互惠,让竞争成为可能,保证竞争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竞争不忘合作,合作而为竞争,有竞争地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力量就会更强大,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竞争和合作,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3.谈创新:模仿到底无出路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法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国家就趋于衰亡。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同类事物简单相加并不能带来质的变化。新事物产生在碰撞融合中,只有吸取他人之长,突破自己,才能成就新生命。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复制”国内外地标性建筑的建筑层出不穷,神州大地上各种“世界著名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从国内的天安门、故宫、天坛到国外的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白金汉宫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到它们的“孪生兄弟”,以至有国外记者道:“在中国一下午,逛遍巴黎、威尼斯。”历史需要扬弃,艺术需要借鉴,但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古猿们懂得模仿,但模仿无法从蛮荒中开拓出文明。模仿仅仅可以让当下之前的文明得到延续,创新方能使当下之后的文明得以诞生。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创新方能大有作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