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解析单一素材的“攻分技”

时间:2024-06-03

万安

上海一小学“新花样”: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

据报道,2019年6月,上海市普陀区树德小学的学生有一项特别的作业——“做家务”,孩子们回家后,要学着帮忙摆放餐具、擦桌子、叠衣服、整理书桌……做完后还会获得正式的评价。

其实上海已经有不少中小学把“劳动教育”玩出了各种学生、家长欢迎的“新花样”。如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开发了《万物有灵》劳动实践课程,从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入手,通过“认一认”“种一种”“养一养”“画一画”等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医药知识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更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嘉定区娄塘学校则开设了娄塘点心制作班,还开设了全校学生都必须掌握的“5+1”系列劳动技能课程,“5”指“一汤一点一菜一凉一蛋”课程,“l”指“一扣”,即钉纽扣。这些做法能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

【考场速用】

范例1

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的一种基本技能。通过叠被子、倒垃圾、洗衣服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树立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观念,更能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小事”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磨炼意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务事都让大人包办,看似让孩子“少受累”,实则剥夺了孩子自强自立、提高自己的机会;相反,放手让孩子做些家务,不但不是让孩子“受累”,反而是为孩子的未來打好基础。

范例2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做家务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参与垦地、播种、施肥,会让孩子懂得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与同学一起打扫教室卫生,会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看着自己栽下的菜苗茁壮成长,更能让孩子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由此看来,劳动精神,更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原色。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新突破

2019年6月17日,据新华社消息,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新突破!通过延长用药时间和改变辅助药物,就能攻克虫族抗药的技能,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消息一出,网络热评如潮,“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新突破”也登上了微博热搜。有网友评论道,“她才是真正的明星,她才值得几亿几十亿的评论转发点赞”“呦呦鹿鸣,声震五洲!祝贺屠呦呦教授”。

实际上,在获得诺贝尔奖声名大噪之后,屠呦呦在青蒿素上的研究并未止步。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经过三年多的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并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考场速用】

范例1

“屠呦呦团队刷屏”,其实是人们自发地向科学精神致敬。曾几何时,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几乎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可是,当孩子的视线里长期缺少科学家的身影时,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对大众媒体来说,除了要思考媒体责任,还要思考,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真的没有流量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屠呦呦团队刷屏”已然给出了答案。

范例2

习总书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如果整个社会不能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价值导向,又怎么可能会有科技创新的蔚然成风?在当今娱乐至上的社会环境中,王宝强马蓉离婚案霸屏数周,几乎掩盖了奥运的光芒;明星办一场婚礼几乎致上海两座机场瘫痪,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却被他们的婚礼淹没在上海的人海中……如今,屠呦呦团队的刷屏正说明了,明星八卦是饭后谈资,科学精神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论文火了

2019年6月,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

这些年学术界奇葩论文常见,如《如何通过社交网站,与前男友藕断丝连》《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等。这些论文研究的领域与普通人的认知相左,普通人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严肃高深的话题,而奇葩论文的研究对象却是看起来无聊或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有的毫无理论感可言,有的似乎与学术不搭界,是以往往引发冷嘲热讽。

【考场速用】

范例1

对待所谓的奇葩论文,我们不妨多一点宽容。这样才能彰显尊重知识、允许异想、提倡争鸣的学术氛围。回顾科学史,很多科学创新也是从不为公众所理解、不被公众关注的领域开始突破的。

范例2

奇葩论文之所以能够火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论文能以小见大,即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人生道理。《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一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了出来。这一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珍贵,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可见,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入手研究不仅能窥见社会背后的变化,更能从这种变化中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课堂上的摆拍

如今越来越多的短视频软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也因为许多网红的快速走红,越来越多人为了爆红,拍摄无下限的短视频来博取大众的眼球。2019年6月14日,金寨县教育局发布关于网传“‘女教师课堂摆拍抖音”情况的回复。经调查,该抖音短视频主播陈某某系金寨县梅山镇人,从事平台主播职业。据悉,这位“女教师”是抖音平台上的女主播,之前拍的几个短视频都不温不火,为了追求更快出名,于是选择冒充女教师,利用中午学生午休的时间,在六年级教室里要求学生配合《童年》歌曲的拍摄,并发布到平台上。

【考场速用】

范例l

当下许多人为了得到更高的知名度或为了赚“快钱”,处事无下限,不断压低甚至放弃自身道德底线,给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一味追求爆红与金钱,在本该传道授业的神圣讲台上卖弄风骚,在纯真无邪的孩子们面前公然逐利,是市场营销走向歪路的表现。

范例2

“女主播冒充教师”事件,首先给当地学校敲响了管理的警钟。该女主播公然利用学生午休时间闯入课堂,制作所谓的上课场景,却没有被及时阻止,说明该学校在监管上有漏洞。设想一下,如果是抱有不良目的的人闯入,是否会导致更大的安全隐患?此外,短视频平台还应强化对短视频内容制作入口的审核,防止低劣、虚假的短视频内容继续泛滥。

上海对不分类投放垃圾说“不”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这个条例能引人注目,在于其标志性意义:在进行了20多年的倡导工作后,上海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通过立法,上海市明确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种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旅店、餐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首次明确对生活垃圾全流程进行分类,确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相应法律责任等。如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考场速用】

范例1

垃圾分类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在自然资源不断稀缺的情况下,人类唯有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再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的不断延续。由此看来,垃圾分类并不是法律强加于我们的责任,而是我们人类自我发展和自我延续的必需,是公众集体反思的必然结果。

范例2

许多人具备垃圾分类的意识,却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故垃圾分类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便要加强科普教育。进行知识普及是垃圾分类的关键一环,只有基于此,才能让“垃圾分类,人人参与”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公民若都能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的习惯,那不仅可以引领绿色生活,引领绿色消费,还会促进绿色生产、绿色发展。

16岁女孩被父亲杀害,最可怕的是“弱而无助”

于平

楊瑞立从出生开始,就处在原生家庭争吵与家暴的漩涡中。重男轻女的父亲,对她动辄大打出手,“不去走亲戚、看手机不刷碗、不去洗澡,都可能打她”。被父亲打怕了的杨瑞立,曾对母亲说:“我怕回家,不回家又不行。”

对于杨瑞立这样的未成年弱者,我们的社会并不是没有保护的机构。从社区,到学校,从警方,到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从法律上,他们都有保护杨瑞立的责任,然而他们似乎缺乏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敏感,更缺乏一种“责任大于天”的意识。

从新闻报道可看到,这些机构也并不都是无所作为。发现杨瑞立“头发也不洗,目光很呆滞”,班主任曾对她进行过开导,其他老师也关心过她。杨瑞立的父亲到学校里来闹事,值班老师也会重点盯守。街道办也曾派出调解员和律师到杨瑞立家调解。父亲施暴,杨瑞立报警,当地警方也及时出警,但警察调解过后,未采取进一步措施……

百般无奈之下,杨瑞立曾给学校和相关部门写过一封《求助信》,信中称:“因为我父亲重男轻女和家暴的影响,已严重危害到了我的人身安全和学习生活,造成我的严重不适。”但,《求助信》并未求来杨瑞立亟须的帮助,最终,她还是迎来了父亲挥向自己的屠刀。

【考场速用】

范例l

生育是人的权利,不管你是贫困还是富有,是好人还是恶人,你都有权利生儿育女,但是生育≠养育!“养育”意味着你需要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你必须要对此负责。而如果有朝一日,你所谓的“养育”,只是沦为了一次不负责任的生育,那么对你当初轻率地选择生下的孩子而言,你给予他生命,就是在无意识中对他进行一次慢性谋杀。

范例2

一个毫无自救能力的弱者,遭遇人生的险境,掉入命运的旋涡,是可怕的一幕。但比之更可怕的,是“弱而无助”,当她在绝境中疾声呼救和剧烈挣扎时,却没有人拉她一把,听任她被命运的暗流卷走。这是法律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