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审题要准,立意要稳

时间:2024-06-03

沈青林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总的来说是在出题时有意降低审题的难度,但在评分时并没有降低对审题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写作时偏题或跑题,基本上还是得不到满意的分数的。

对学生来说,高考作文的审题要求,就一个字:准!

一是对所给材料的把握要“准”,二是对所提出的要求把握要“准”。

高考作文立意方面的要求,主要的也就一个字:稳!

有时所给材料的含意很丰富,但考场作文一般要抓最主要的内容来立意,甚至可以是“材料的中心就是作文的中心”。因為考场上能留给我们思考作文的时间极为有限,如果追求立意的新颖,就我们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来看,很难在短时间内想通想透,这样风险太大。而且在立意时,“读者意识”也很重要,除题目规定的读者对象以外,还要意识到你的作文的第一读者是阅卷老师。立意过于新奇,和阅卷老师心中的预期相差很远,老师一下子难以适应,评分自然不高。喜欢追求立意新颖的同学,可以在自由写作时表现,但在考场作文时,还是要尽量稳定发挥。

所谓“稳”,主要是以下几点:

1.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来立意。

2.文章的中心要符合主流价值观,也就是“三观”要正,千万不要为了石破天惊而使观点偏激。

3.尽量全面而辩证地分析问题,尽量避免片面武断的推定。

下面就结合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作具体的分析,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掌握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技巧。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的题目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先审读所给材料

1.这则材料是“近期来华留学生”所关注的“中国关键词”,当然和当代中国学生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这是他们心中感兴趣的热点或焦点内容,是他们想要深入了解的事物。

2.这些关键词涵盖的内容很广也很有代表性。有体现中国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有体现中国历史文明的传统事物;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有关于中国发展大方向的大事件,也有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小场景。总的来说,大体反映了中国的现状。

二、再审读题目要求

1.至少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读者意识,即读者对象是谁。这是写给近期来华留学的外国青年看的,目的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可以写成书信,给特定的某一个外国青年;也可以写成一般的文章,给这个特定的群体。考虑到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应该还是比较表面化、碎片式的,因此我们的文章就不能像写给中国人看的那样往深处挖,而应该抓住特征来写,为的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明确了文章交流的对象,就能有效地避开那种自言自语、自我欣赏式的大唱祖国赞歌的文章套路了。

二是内容重点,选两三个关键词,而且要“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搭积木式的拼凑结构就不合适了,至少中间要有过渡句来提示这种“有机的联系”吧。

三是文体意识,注意到“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纯粹的议论是不合适了,要“呈现”,描写、记叙、说明议论均可,可写成应用文体——书信,也可写成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散文,要注意语言不能枯燥,要形象生动。文章既要有感性的“呈现”,又要有理性的思辨。

四是背景意识。高考作文虽然一般不直接抓热点、焦点问题出题,但都会暗扣热点、焦点。因为文章如果远离现实,是没有多大价值的。2017年的高考也是这样,新课标全国卷Ⅱ和新课标全国卷Ⅲ就分别和近年来的国学热以及大家对高考改革的持续关注有关。对于新课标全国卷Ⅰ的题目,如果能想到随着中国的崛起,外国人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傲慢与偏见,意识到这道题的时代背景,从中外交流沟通的角度来看待这则材料,就说明真正领会了命题者的意图,审题就更准确了。

2.接下来考虑这篇文章的立意

按照这个要求,这道题可以写什么呢?

梳理一下材料和要求,我们可以梳理出几条线:历史与现状,传统与创新,成就与不足,城市与乡村,大局面与小场景,进取创新与健康休闲等。在这里,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关键词进行自由组合,抓住主线,深度挖掘。一味地自揭家丑,写“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肯定是不行的;一味地自唱赞歌,似乎也不很妥当;只写传统文明,可能有点片面;只写现今的成就,似乎也不是最好的——记住:可以不求最好,切记稳妥为先。基本要求是,能比较全面地、辩证地呈现。

然后,考虑到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识深度,选一个最能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来写,力求能从某特定的角度给外国青年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印象”。实际上,立意时挖掘到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以及立意的高低。

能不能再挖深一点呢?

要读懂一个国家,首先要读懂这个国家的“人”的精神。题目所给材料列举的都是有关中国印象的表象特征,如果能从中“挖”到有关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中国民众现阶段的精神风貌,就更好,比如中国人的自强不息、爱好和平、进取创新、包容开放、热爱生活、忧患意识、责任担当等。这样,就能帮助外国朋友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而不是只停留在浮光掠影式的印象上。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先审读所给材料

所给材料分两类:一是从2000年到2018年的一些事件,一是未来十八年的大体展望。

从2000年至今,国家发生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但从所选取的材料来看,既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事件,也有在不知不觉间完成的蜕变;而对今后的展望,则是着重在国家的整体进步上。

二、再审读题目要求

提示部分的内容实际上也分两类:一是对材料的含意方向作了引导,一是对作文的场景作了规定。

提示部分强调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密不可分,“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无不与时代、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太“个人”的东西就不合适了。

“联想和思考”则表明可记叙,也可议论;可以回顾自己和祖国一起进步的成长经历,也可以展望以后18年的美好前景;可以侧重于对未来的感性想象,也可以侧重于对未来的理性思考;可以是赞颂,也可以是反思;对“那时18岁的一代人”,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忠告。

“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穿越了,写作时必须考虑到这个时间差,所写内容要经得过时间的“验证”,能和18年后的18岁的青年交流。

“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可以写成书信体,但要注意的是,读文章的人并不是特定的个体,而是“那时18岁的一代人”,因此,开头如果有具体的称谓是不合适的。

这道作文题对学生素质的考查,是多方面的。

1.家国情怀

这是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的一个题目,单纯谈个人的梦想是不够的,无论是我们的梦想,还是18年后18岁的那代人的梦想,都必须把它和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2.使命意识、担当意识

18岁之前,我们还可以坐享国家发展的红利,得以健康成长;但还要思考18岁之后的18年,我们除自我的发展之外,还应该對国家民族做出怎样的贡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怎样的努力,我们又能为18年后的18岁的青年提供怎样的“际遇和机缘”。

3.对国家进步、时代发展有前瞻意识,有人生规划意识

18年后,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会是什么样子的,“那时18岁的一代人”又面临着怎样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些在作文里应得到不同的体现。

要注意的是,涉及未来时,想象要合理,这实际上也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的把握程度。

最后,如果把这道作文题和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题目仍然考查了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甚至还有意对写作场景和阅读场景做了区分。写作时,是“我们”这一代18岁的青年在高考考场上;阅读时,是下一代18岁的青年人在未来的某个场景里。如果不注意这点,作文的内容就极有可能是作者在自言自语。

当然,学生在立意时,在800字的作文里,应该侧重某一方面,或者是科技发展方面,或者是人文进步方面;可以只立足国内,也可以放眼世界。这道作文题,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考查了学生的眼界和胸襟。那些平时埋头读书不关注时事的学生,在写作时可能就面临更多的困难了。

附:范文

亲爱的朋友,你好!

我很庆幸你发现了这个“时光瓶”并开启了它,没有把它认作是“魔鬼瓶”抛进大海。

请允许我先自我介绍。我生于2000年,是被世人称作“世纪宝宝”中的一员;此刻,我正坐在2018年的高考考场上,按照试卷的要求,写一封给18年后的你们——18岁的一代人的信。

我们出生的那一年,是个令人激动的年份。那一年,人类冲破了历史的重重迷雾,怀着对自身命运的无限憧憬,迈进了新的千年;那一年,也是中国农历的庚辰龙年,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一出生,就成了新时代的“龙子”“龙女”,就注定被赋予了不同凡响的使命,肩负着时代和民族的重任。

我们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痛彻心扉,也目睹了北京奥运的盛世景象;感受过人类第一次太空授课的神奇美妙,也沐浴着村村通车、扶贫帮困的普惠福音;享受着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的便捷,也体会过被强国技术封锁的屈辱……我们的成长,伴随了祖国的成长。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也感到强大的鞭策。

此刻,18岁的我们坐在考场上,感觉自己像一只长成的雄鹰,站在高山之巅,正迎着昊天长风,振翅高举,一飞冲天。不管前方是明月艳阳,还是雷霆冰雹,我们都一往无前。

我不禁神思飞越,想象18年之后的今天,当你们从“时光瓶”中取信展读时,我们会是什么模样。也许我们正在“无人超市”中悠闲地购物,也许我们正在曾是沙漠的草原上,骑着克隆来的汗血宝马扬鞭驰骋,也许我们正操纵着机器人收割庄稼,也许我们正在波光粼粼的南海上空,驾着梦幻战鹰,守卫着金瓯无缺的疆土,也许我们正在贯通欧亚大陆的磁悬浮列车上安然入睡,也许我们正驾着飞往外太空的飞船去传播人类的文明……

也许我们还无法确定,到那时,是不是还有贫困,还有贪腐;是不是还有高端技术被人卡住了脖子;是不是还有“自由战士”在搞恐袭;是不是还有战争的硝烟笼罩在地球的上空……但我们坚信,我们会在前人筑就的台阶上,为你们筑起更坚实更宽广的台阶。在我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身后,一定会紧跟着你们——18岁的新一代踏浪腾云的雄姿。

此致

2035年18岁的青年同鉴

回天

2018年6月7日11时30分

缄于青花瓷时光瓶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的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仍然是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标语、口号和时评的标题。

标语和口号,直接反映了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党和政府以及单位或企业当前的主要政策和工作任务,并通过这种形式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激励警示;时评一般紧扣当前的某些热点现象,激浊扬清,标题也会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这些往往都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这些标语、口号和标题在内容上并不难理解,但题目把它们安排在一起,构成作文材料,我们就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宜只抓住其中一两个来构思。这道题看起来只列举了三则材料,但要注意材料中的年份所含有的深意。这个年份,并不只是标明时间,同时还暗含了我们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此,只抓住其中一个或两个来写,就割裂了这种内在联系。

对学生来说,难点在于对这些内容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三个时期的三句话,基本上勾勒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大体轮廓,从追求效率、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到追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再到开启新的征程,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复兴史。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既有傲视全球的成就,也有令人痛心的代价和教训,更有宏大的前景。而这三句话,既反映了我们在不同阶段的思想观念,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基本国策。要写好这篇作文,应当对标语所对应时代的中国社会和时代特点有所了解。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首倡思想解放的改革开放初期,把“金钱”放在显著位置,是非常大胆的一种突破,代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渐渐确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则是在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时期,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趋明显,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都对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而科学发展观也因此成为发展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是进入新时代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然要求,它告诉我们,尽管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理想,我们的“中国梦”,仍然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自强不息。

因此,这三句话是有着明显的逻辑联系的,考生作文不能无视这种联系。如果只抓其中的一句或两句来写,虽然不跑题,但立意还是有点偏的,至少缺少一种对我们国家发展进程的宏观把握,对历史发展内在联系的认识。当然,可以以其中的一句或两句为重点,但要有所兼顾。

这么一分析,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只有一种思路,即去回顾我们国家四十年来的发展,或歌颂,或反思呢?

考虑到这份试卷是用于西南部分省市的,却从东部发达省市选取材料,是乱点鸳鸯谱,还是深意寓焉?我们是不是还能悟到点别的什么思路呢?

毫无疑问,西南部分省市的发展程度还远远比不上深圳、浙江和雄安新区,但东部地区的发展,给西南地区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带来了经验,增添了信心,提供了借鉴。那么,作为西南地区的考生是不是可从各自地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这三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写出自己对家乡发展之路的思考,写出自己对家乡发展前景的展望呢?这当然需要考生具备桑梓情怀,而桑梓情怀也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当然,西南部分省市的发展并不平衡,从考生个人所处的区域环境来看,差别很大。但正是这种差别,使得这道作文题写起来并不会千篇一律。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斗机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材料作文题。

一、先审读材料及要求

材料中有写作价值的,是沃德的表现:

1.敏锐的洞察力,能发现被大家忽略的、不在大家视线之内的现象;

2.严密科学的逻辑思考能力,能从看不见的现象中准确推断出问题的关键;

3.能力排众议,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自信,有担当,不盲从。

就材料本身来看,在这几点中,第一点尤为关键。

从 “明确文体”的要求上来看,应该是写记叙文就要是记叙文,写议论文就要是议论文,写散文就要是散文。不能在议论文中举起例子来像写记叙文一样,也不能在记叙文的议论中摆开一副议论文的架势。

二、分析立意

从认识论的角度,大家的第一感可能是:

1.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个立意当然可以写,但未必最佳。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材料作文的立意常鼓励多角度思考,但要注意,还有一个立意的高度是否恰当的问题。一般来说,能涵盖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同时又距离最近的一个逻辑高度,是最恰当的。过高则容易偏题跑题,过低则容易以偏概全。材料是要找出“很难有机会返航”的那部分战机的损毁原因,而这部分数据却又无法去统计,也就是说,能直接反映“本质”的现象并不在大家的眼前,因此直接立论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够妥当,更贴切的立意应该为:

2.透过表象探真相,抓住真相探本质。

3.看得见的现象未必就是真相,看不见的真相往往更能反映本质。

这个立意对中学生来说当然有点难,但结合一些社会现象也能写。只要回想一下近年来的几个随着事实的澄清,网上舆情反转的热点事例,就明白了。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并不是真相,“真相”的背后还有真相。(当然,因为人类社会的情况复杂,最大的真相,也可能就是没有真相。但这已经扯远了,打住。)

从方法论的角度,这则材料作文还有一个角度。军方试图从幸存飞机的身上去找飞机被击毁的原因,一开始就有点缘木求鱼,这类似于从没病死的人身上去寻找病死的人的死因。在无法研究被击毁的飞机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从幸存飞机的机身上去反证,这也能推断出原因。从能飞回来的飞机身上统计,一些部位弹痕多固然说明这些部位容易受到攻击,但它还能飞回来,也正说明这些部位抗打击的承受能力强,或者说即使被击中也不易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另一些部位弹痕少,看起来表明这些部位不易被击中,但也很可能相反,正是这些部位抗打击的承受能力弱,飞机一击即毁,飞不回来了,所以有关的数据就很少。因此:

4.凡事有一个正确的逻辑前提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避免一开始就误入歧途。

这个立意对中学生来说同样难写,他们的阅历和认识还不夠。(网上有段子手说,新课标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是哲学家出的,诚然。)

现在流行大数据,这则材料还可以从数据逻辑分析的角度给我们启示:

5.再客观全面的数据,也要建立在正确的逻辑前提基础上,否则同样会误导结果。

但现在大众对大数据的认识还肤浅,更何况中学生?

比较好写的就只有从人的角度来考虑了,受沃德的表现的启发,从人应该有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上立意,还可以有如下几个立意:

6.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从众。

7.突破惯性思维,才能有新的发现。

8.要敢于坚持真理,坚持自己所认为的是正确的意见。

9.认真思考,发现真理,才能树立自信,力排众议,等等。

这几个立意对中学生来说,应该不难,也比较稳妥。

这样避难就易,在考试中当然是可以的,甚至也是应该得到鼓励的,毕竟高考拼的就是分数。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避难就易的选择多了,对培养辩证深刻的思维能力并无好处。切记。

附:范文

永恒的偏差

从幸存下来的战机身上,寻找飞机被击毁的原因,经沃德这么一力排众议,我们都知道是错的了。但这个缘木求鱼的故事我们却笑不起来,因为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就拿学生作文来说吧。布置一个“顺境·逆境·人才”的作文,学生作文的观点几乎清一色的是逆境更能让人成才。理由嘛,逆境能激励斗志,逆境能激发潜能,例子呢,更是史不绝书。顺境则成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纨绔子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因为这些例子具有特殊的意义,更容易在文字记载中“幸存”下来,于是又造成了一个“幸存者的偏差”。而这样写的作文,只要文理可观,常常被奉作范文,大家也都沉浸在这种作文的励志氛围里。幸而大家还保留了基于常情常理的理智——尽管都渴望成才,却并不渴望逆境降临到自己身上。

常情常理有时足以解惑,但这毕竟是一种惯性思维,面对那些不在我们视野之内的“幸存”的事物,一般的揆情度理,有时还真的妨碍了我们去获得新的认识,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现在,大数据时代来了,一般认为,大数据能提供我们视野之外的大量真实客观的数据,通过科学的分析,能最大限度地让那些我们以前没认识到的规律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避免了片面和偏差。但是,且慢乐观,先听听科学家们编的一个大数据时代的猪的故事。

这是一只充满智慧的猪了。它能根据自己的统计数据,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午餐都是免费的。为了避免偏差,它还去统计了整个养猪场的情况,没错,无一例外。它甚至还进行了推断,天下所有的养猪场都不会有猪要去刷支付宝才能领到午餐。但是,统计了n次午餐后,它却无法保证,在n次午餐之后,这午餐是不是还是免费的,它也不能理解这免费午餐背后的逻辑,直到进了屠宰场。

人类在认知上面临的困境,原本和这只“智猪”无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好在人类始终保持了一种顽强的向真理靠拢姿态。牛顿就发现了人们原先看不见的三原色,计算出了人类无感的万有引力。也许,后来爱因斯坦会这样对牛顿说:你咋就不知道钟慢尽缩呢?你咋就不知道时空弯曲呢?人的认识在不断地进步,这毕竟是人类可以感到自豪的事情。只是还得当心,存在于人类视线之外的事实和规律,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