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李显涛
新形势下的高考作文明确提出:避免议论文论证的无序与碎片化,打击套作、宿构,迫切要求摆脱过去那种类似八股文的套式,引入时评类作文,力求进入“写作个性化、思维逻辑化与内容思想化”的新作文形式。
改革的初衷是美好的,只是当下,时评类作文常常被错误解读,认为只需要“就事论事、因事论理”即可。可是,无论是传统议论文,还是时评类文章,都需要论据来支撑。缺少论据支撑的文章,还谈不上是议论文,毕竟议论文即说理文,论证观点、说服读者是写作的核心目的。本文主要基于思维的角度,结合课题研究的成果,探讨一下如何选择论据以证明观点的具体方法。
素材储备:厚积方可薄发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一篇议论文,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论据的厚重、准确与否,既能体现出同学们的积累厚度,也能考查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不少学校的老师都有强调论据的重要性,也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指导同学们积累论据,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积累素材的方式还存在两个弊端:一是选择的论据单一、陈旧、不典型,往往只是爱迪生、陶渊明、司马迁、居里夫人等,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二是思维浅层化,常常套用所谓的万能论据,不管同质与否,以致论据往往无法证明观点,文章最终被判定为套作与宿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素材积累主要来源于平时的阅读。作为一名高中学子,平时功课虽然很累,但这不该成为不阅读的理由,更何况,只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书本、网络世界、新闻媒体,还有指定文本的阅读、分析和背诵中汲取素材养分,才能在爆炸的信息海洋中任意翱翔。厚积方可薄发,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据为己用。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注重收集课内外含义丰富、印象深刻的名言佳句,储备经典名言诗句,力求用好课文名言佳句。俗话说得好,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象征,是文化宝库里的瑰宝。古往今来,中国有多少文人墨客,他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留下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研读文学经典不仅能帮助我们扩充诗词知识,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人格形象,影响我们的性格品质,而且能陶冶情操、增加才情。若是能将诗词入文,作文也会有文化的厚重。比如: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爸爸去世早,妈妈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把我三姐弟拉扯大。“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生活的苦难压不垮妈妈的双臂,而世俗的压力却往往让她不堪重负。常听人劝我妈:“女孩子迟早要嫁出去的,读那么多书干吗?”此时,人心的冷漠,在天伦人常中,非得用泪水才能柔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俗世界,愈是饱经忧患,大字不识半斗的妈妈,愈是深谙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她对我的学业却从未犹豫过,我成为妈妈心中的希望。
——节选自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高分作文《“缘”来有您——我的高考》
本文段,考生在叙述中恰当地加入托尔斯泰、冰心等作家的名言,使得作文在娓娓道来的同时注入丰厚的文化韵味。
其次,以回归课本的方式,从所学过的课文中收集相关的素材,灵活运用课文素材。高三的学生基本没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时间和精力,很难有足够的余暇去翻阅报章,博览群书,详做笔记。而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其实,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课文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翻翻我们的教材,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品名篇。这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作品,既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还不乏生动形象的故事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果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恰当的梳理、归纳和提炼,就会拥有一个丰富的素材库。考试时,只要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巧妙地把课文中的素材借用到作文中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时间的流逝,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便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便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鸟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宁静致远,给人以超脱物外。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在我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节选自2008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本文作者巧妙地融合了课文《逍遥游》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思想内容及庄子的寓言故事,将濮水垂钓、庄周梦蝶、河鱼之乐等庄子文章中的小故事巧妙地融会贯穿、缀合成文,体现了庄子甘于淡泊、乐于平淡的思想精髓。文章萃取精華,富有文采,洒脱大气,意境深远丰厚。这样靓丽的文章,怎会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最后,关注、储备时事论据,通过收看新闻联播、新闻周刊以及刷新闻事件的方式,重点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储备高考年段鲜活的事例。白居易《荔枝图序》说,南方的荔枝,只有新鲜的才好吃,否则,“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作文的论据也是如此,新鲜的素材才更有色香味。时事类的素材是最受欢迎的,也最好找,如十九大、江歌案、习总书记新年致辞、春晚关键词、构建人类共同体、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不安全疫苗事件、“三科教材”出版发行、产业延伸、新农商出现、农民丰收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千禧之年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个中国的我,见证了中国在新世纪写下的篇章。牙牙学语时,杨利伟乘神州探苍穹,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历程,总角之年,看到了电视屏幕上点起的奥运圣火,桌上的电脑,换了一台又一台,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量子通信的突破,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快捷支付的广泛普及等,这些一直在改变着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慢慢站起来了:高铁由输入变为技术、中国标准的全套输出,面对别国的攻击,我们敢于举起铁拳,予以反击。中国的成长与我的成长何其相似:一路走来,不乏磕磕碰碰,但更多的是繁花似锦、暖阳和风。
——节选自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高分作文《18年与中国的一同成长》
本段紧扣材料中的“千禧之年”“北京奥运”“互联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适当联想到“杨利伟飞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中国高铁”等鲜活素材,让内容充实、丰富,并有一定的深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若是“腹中空空、无话可说”,是写不出好作文的。素材是写作之源,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建立了自己的素材库,才能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材可选。
收集阶段:多维角度,分类收集
考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因为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欠缺,往往思考肤浅,只会生搬硬套,导致选择的论据不能有效证明论点。可见,有了论据的积累,并不表示就可以信手拈来、大功告成。因此,正确理解素材的精神实质,从多个角度对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与运用,并通过裁剪重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材料,才能让论据更具说服力。
而现实中,很多同学在搜集作文素材时,往往不假思索,一股脑把事件“全抄”下来。这种方法不但耗时耗力,效果也不明显。同时,由于考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运用时,往往会断章取义、文不对题。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处理:
一、储备经典名人警句、佳句时,要理解清楚其来龙去脉及内涵,力避断章取义或者文不对题。
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些细化工作,它们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唤醒你的记忆,还能作为搜索引擎打开论证思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名言佳句反映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它们言简意赅、言近意远,以凝练的语句表达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导向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运用得当,既能使作文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又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模式来积累:
原句出处——
准确含义——
适用话题——
妙用范本——
示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原句出处——《礼记·中庸》
准确含义——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践行。
适用话题——学问思辨,身体力行;博学笃志,志笃力行;学优则仕,仕优则学。
妙用范本——学问不通达、见识不广博,就很难树立明确的志向;志向不确立、价值观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有时候,人们在价值的冲击中会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随波逐流,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辨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因此,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沉下心来,学懂弄通,而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示例要求写出原句出处,是为了规避张冠李戴;而要求把握准确含义,则是希望别误用;适用话题则是拓展思维,希望能够一材多用;关于妙用范本,则是期待活学活用:做到这几点,方能达到提高分数的目的。
二、积累课文素材,从事件素材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筛选出关键词句,然后整合素材,多方联动,由此及彼,寻找契合点。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名家名篇,其必定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道理。何况,研究课文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的整合与运用,既可以培养自己深度挖掘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自己的多维度思考以及思维的联动性。因此,我們可以通过多维度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思维的联动性,由已知发现未知,由一种现象联想到特点与之相似、相关的事物,由此及彼,从不同维度将课文的素材活用成自己的素材,达到信手拈来的目的。如:
素材出处——
素材事件——
适用话题——
妙用范本——
示例:生与死的问题
素材出处——王羲之《兰亭集序》
素材事件——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聚会时阐述了人生中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适用话题——珍惜时光,直面生死,热爱生命。
妙用范本——王羲之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面对苦短人生,“痛”从中来,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这是他对时光虚度的惶恐,对济民安国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哀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自觉地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表达了想要通过有所作为来抗拒人生虚幻的愿望。
三、对时事新闻事件的处理,除通过剖析其深层实质,分析其可以适用于哪些不同的话题外,还有必要学会对时事新闻事件加适当的点评。
所谓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它可以就不同的时事进行点评, 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或某个焦点话题,建立一个供各方人士发表意见的辩论平台;也可以对准当月热点新闻人物,或在某一领域有特别之处值得记录的人物,记其事、评其行。由于对新闻事件及社会现象的报道有着不同的层次与深度,因此,我们需要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解读,梳理出更有深度的内容,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
新闻事件——
事件内涵——
适用话题——
时事点评——
示例:
新闻事件——一个花季女孩,利用暑假赴贵州山区支教。7 月21日,在穿越崎岖山路的途中,她被滚落的山石击中头部,不幸当场遇难,将青春和微笑永远留在了苗岭深处——她叫赵小亭,江苏如皋人,武漢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二学生,两个月前,她刚刚过完20岁的生日。
事件内涵——一个花季女孩为了支教而遇难,青春和微笑永远定格。
适用话题——青春无悔,乐于奉献。
时事点评——花季的生命,像划过天空的流星,短暂的璀璨,却能深入灵魂的深处,让人感觉到这世界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寒夜里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运用阶段:取长补短,同质化用
传统的议论文往往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首先分析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接着选择几个论据进行论证;然后联系现实,进一步阐释观点;最后呼应开头,回扣观点。但因为学生思维的局限,提炼中心论点时,往往忽视了起限制性作用的关键词,无法选择同质论据;在论证时,很多考生只会“论点+论据”的方式,使论点和论据之间过渡不自然,分析不具体。此外,论证过程又常常撇开材料、围绕自己提出的观点展开论证,往往“点到为止”或者来个“暗扣”,甚至游离材料、泛角度化,导致套作、宿构作文盛行……而如今“围剿套作,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套作、模式化、文艺腔”已然成为主流,时评类文章的出现也做了有关方面的有益的尝试。时评类作文遵循的结构为:引用材料—提出观点—列举现象—揭示危害—深挖原因—解决办法。只是这种方法,因强调“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化”而抛开论据去就事论事、因事论理,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我们不妨将传统议论文的“选择论据论证观点”与时评类作文的“就事论事、因事论事”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这样既能规避传统议论文常犯的套作、宿构的风险,又能避免时评类作文仅仅就事论事、因事论理的尴尬。
下面以我校一次模拟考试为例,谈谈如何取长补短、灵活化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市127所中小学与自然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协议,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墙”正在慢慢被拆除。这也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里。起初,这些教师对课堂的迁移有所顾虑,毕竟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颠覆了他们一贯的教学思路和评价方式。但当一些“种子教师”开启了探索之路后,他们发现,博物馆中的课堂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下学习,逐渐形成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规则意识,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这种课堂的变化,让在传统课堂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打开了思路,促使他们不断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看一考生的文章《创新引领时代进步》
上海市博物馆与学校结合这样的新的授课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上一贯的教学思路和评价方式。这既创新了课堂体系,又能让学生和教师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这种方式诠释了创新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的理念。可见,创新引领时代进步。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你不更新技术,创造出新的东西,就会被淘汰。只有趋时创新,才能永葆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海尔,因受到一批外国高新技术家电的冲击,销售一跌再跌。于是海尔集团转变了生产方式,引进新技术与销售经验,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产品。也因为这种新的产品,他们的销量持续回升,中国自主品牌海尔得以生存到现在。因此,与上海市学校与博物馆结合起来上课一样,海尔结合高新技术创造新的产品,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创新引领时代进步。
明确:开头引用材料准确,但由“课堂创新”引出“创新”,没有注意修饰性词语“课堂”的限制,犯了扩大范围的错误,选择“海尔”作为论据与材料强调的“课堂创新”不同质,导致作文被判为套作与宿构。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遴选出与材料内涵一致的同质论据(即与原材料或观点的要素相同、内涵一致)去论证,这是避免套作与宿构的前提。
例2.一考生《创新促进时代发展》
上海市127所中小学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这种新型授课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一贯的教学思路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和教师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这种课堂的创新,诠释了创新的时代意义。可见,创新促进时代发展。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你如果故步自封,死守传统,就会被社会淘汰。唯有趋时创新,才能永葆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自主品牌海尔,因受到一批外国高新技术家电的冲击,销售一跌再跌,前途未卜。面对困境,海尔集团直面现实,敢于创新,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引进新型技术与销售经验,创造出了一种新型产品,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正因为推出新型产品,销量持续回升,所以中国自主品牌海尔得以生存发展。与上海市学校与博物馆结合起来,创新课堂教学一样,海尔结合高新技术创造新的产品,推动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因此,创新促进时代发展。
明确:本论据段虽然有意识地在论证过程中增加时评类作文常用的“就事论事、因事论理”,可是与例(1)一样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无法从材料核心内涵入手选好同质论据去证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套作与宿构。
因此,要抓住作文材料的核心内涵,准确选择能够论证观点的同质论据。论证过程选择同质论据与材料进行类比论证,并在论证时围绕材料来“就事论事、因事论理”。
示例:桃李不言,循循善诱。上海“私塾老师”孙立阳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他不仅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还将课堂搬到他家来,让学生品读名著经典;搬到公园来,让学生朗读诗词文曲,甚至带领学生游绍兴、游黄浦江来长知识。他让语文课堂融入自然、融入文学、融入趣味,融入寓教于乐的境界。这股与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如出一辙的课堂改革清风,势必会让更多的老师选择趣味性与灵活性兼备的教学,让课堂有呼吸。
本论据段,既选用了孙立阳这个与材料内涵一致的同质论据,同时就材料内涵进行“就事论事、因事论理”,论证过程更显合理。
综上所述,考生要想写好议论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锁定思维节点,从材料出发引出中心论点。提炼中心论点时,既要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关键词,也不能忽视起限制性作用的关键词(如上述的“课堂”),这样才能审好题,为下一步选择论据提供基础。
二、联想思维,引发记忆,发掘素材的不同思维点。准确理解材料的核心内涵与限定要素,从储备的经典名言佳句、课文素材以及社会热点焦点事件中,筛选出记忆最深刻的与材料内涵相同、要素一致的素材,拆分组件,寻找契合点,为举例论证提供论据基础。
三、运用类比联想,挖掘材料与同质论据的共同点,并将其勾连起来,论证过程中将传统议论文的“举例论证”与时评类文章的“就事论事、因事论理”联系起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这样,不但遵循了时评类作文的写法,而且兼顾了传统议论文的写法,既减少了传统议论文常犯的套作、宿构现象,又能避免时评类作文仅仅“就事论事、因事论理”的尴尬,从而让写作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