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自从微信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在组建微信群。由于群的上限是500人,有些人不只拉一个群,管理数个群甚至数十个群的群主大有人在。我烈识的人中,管理数量最多的有60多个群。
一个微信群,大至四五百人,小至三五个人。传递、分享着各种帖子、文字、语音以及网络表情。
百人大群,有些像人来人往的广场,路过的人虽然多,彼此都是陌生人,偶尔遇到个熟悉的朋友,一般也不太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几百号人聊私房话。
群里比较多的信息,是帖子。广告帖或者无关痛痒的网络分享帖子。鸡汤帖和信息帖多半是群主用来活跃人气的,其他人发的大部分是各种类型的广告帖,软广硬广都有,前者是自己出的书,写的文章,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后者是自己服务的商业机构的招聘信息,营销活动招帖……大群基本上都是免费广告发布中心。有些规则严格的群,禁止发硬广告,一定要发,那么,红包跟上。
就我的观察,300人以上的大群,绝大部分人都是一言不发的潜水者,他(她)可能只看不说,更多的是从来不看,估计这些僵尸群友多半是碍于群主的面子,不好意思拒绝邀请或者退群才假装呆在群里的。
大群里,最忙的是群主,今天分享一个帖子,明天分享一个段子,像个殷勤的主人,生怕冷场;其次是闲人,有事没事地分享个帖子,转发个段子,实在没啥好发了,就发个表情,问个好。这让我想起奶奶,每次回家,她老是跟我讲过去的事情,一个故事可以讲无数遍,其实于她而言,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讲话本身。一些群友,看帖子,就和我奶奶说话一样,内容是什么其实不重要的,关键是和“看”本身。
中等规模的群多半是专业讨论群,人数多半在几十个人到一两百不等。不同的群,聚集的人职业身份不同,关注、讨论的焦点也不一样,群友在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类似于非正式研讨会或者网络派对。讨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掐架,意见相左时,有时会意气用事,甚至上升为人身攻击,这时群主多半以和事佬的身份出来劝架,有的劝住了,偃旗息鼓、握手言和,也有的,没劝住,其中一方,甚至双方愤然退群。
还有一些小群,就是三五个、七八个“趣同味合”的好朋友,聚在一起,不仅分享各种大道、小道消息,同时吐槽、八卦。我观察到,越小的群,越没有群主的概念,热闹时七嘴八舌,冷清时寂然无声,这让我想起乡下农闲时的大爷大叔在村口蹲在一起,抽着旱烟聊天干地支,发牢骚,村口是公共地界,来去自由,没人张罗。
为什么这么多人拉群?尤其是拉大群,拓展人脉资源无疑是一些群主的诉求。
什么叫做人脉?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想认识你?你叫得应的人,才是你的人脉资源,而你叫得应多少人,跟你认识多少人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现实社会中,但凡有拓展、经营人脉思维的,都是把社交当作投资,希望通过社交,认识一些“有用的朋友”。然而,交情是两造的,你想结交有用的朋友,前提是你自己在对方眼里也必须是个“有用的人”。如果你自己没有当期或者远期的利用价值,别人会愿意结交你吗?
所以,一个人能拥有怎样的人脉资源,取决于他(她)自身的地位、财富、学识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实力。一个没有实力的人,在名利场上是没有利用价值的,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人,自然不会有拓展人脉的能力。
因此,通过社交来拓展人脉,是_厢情愿的如意算盘,线下如此,线上也一样。
就功能而言,微信群,顶多是个信息洪流的河床,它不是缔结友谊的沃土。尤其是,对生命的思考,对世界的想象,需要一个安静却独处的空间。而微信群,不是这样的空间。所以,和微博一样,微信群,迟早是要死亡的。今天繁殖得越多,明天死亡得越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