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黄婧怡 胡 薇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州 350108)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在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中占有特殊地位。英国生物化学家P.Mitchell用“化学渗透假说”[1]解释了生物氧化与ATP合成的偶联机制,并提出了生物能量合成的“抽水蓄能发电站”模型,本文介绍了该模型的发现历程。
葡萄糖是生物体通用的能量储备,而ATP分子是生物通用的能量货币;生命活动需要能量时,首先需要葡萄糖把能量转移给ATP;那么,彻底分解1个葡萄糖分子能产生多少个ATP呢?经过科学家大量观测和计算发现,1个葡萄糖分子彻底分解,所生产的ATP数目大概在28个到38个之间,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形。因此,该问题成了20世纪生物学最大的谜团。
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发现,葡萄糖分解与ATP的合成,发生在线粒体的不同部位上,即两套化学反应相互隔离,而发生化学反应的前提是反应物之间存在物理接触。因此,科学家猜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媒介分子X,但这种猜测始终没有获得实验的验证。
揭开谜团的是英国生物化学家P.Mitchell,早年对细菌主动运输[2]的研究使他对生物膜导致的化学物质浓度聚集尤为敏感,既然主动运输需要耗能,那么,逆浓度梯度运输所致的浓度聚集即可形成一种势能,这就是P.Mitchell提出其有关ATP合成机理核心观念的突破口;于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P.Mitchell于1961年在爱丁堡发表论文,认为并不存在媒介分子X,唯一的“中间物”是类似“水泵”作用的电子传递链(即呼吸链)所致的跨膜质子梯度,提出“化学渗透假说”来解释生物氧化和ATP合成的偶联过程(图1): ①葡萄糖有氧氧化产生的NADH,在脱氢酶的作用下脱氢形成H+和高能电子(NADH→NAD++H++2e-),其中,高能电子进入位于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在沿呼吸链依次传递的同时,不断释放能量,将H+从线粒体基质泵入线粒体的膜间隙;②线粒体内膜不允许H+自由通过,因此,被泵入线粒体膜间隙的H+不能自由返回线粒体基质,致使线粒体内膜两侧存在由质子浓度梯度(pH差)及其所致的化学电位差(即质子驱动力),而此质子驱动力包含着上述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③当H+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成酶的特殊通道返回线粒体基质时,由H+浓度梯度所释放的自由能,偶联ADP和磷酸合成ATP,质子的电化学梯度也随之消失,即质子势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于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中。
图1 生物能量“通货”ATP合成的“抽水蓄能发电站”模型
在P.Mitchell看来,生物体制造ATP的过程,不是化学问题,其原理如同水力发电,即细胞内存在着“抽水蓄能发电站”: 首先,葡萄糖分解释放能量与呼吸链相互配合负责“抽水蓄能”;然后,开闸与否、开闸时长以及发多少电(即生产多少ATP)由细胞自主决定,即根据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量,细胞自由决定生产ATP的效率;那么,1个葡萄糖分子能生产几个ATP,就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字;生物学的世纪谜团,就这么被“抽水蓄能发电站”模型圆满的解释了。对生物学家而言,用一个物理模型解释生物能量的来源,简直不可思议,他们连续发问:“水泵”在哪?蓄能“大坝”在哪?发电机在哪?由于技术的限制,P.Mitchell的文章缺少有力的证据支撑,在当时的学术界,他成了众矢之的,只好辞职回家侍弄花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ATP合成的“抽水蓄能发电站”模型,为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所证实。
1972年,奥地利科学家Racker[3]的一个精巧实验,证明了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的“质子泵”作用;为了排除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酶自身、ATP合成酶与其他细胞环境影响质子浓度的可能性,他把电子传递链中的一个电子传递复合物——细胞色素酶蛋白复合物从线粒体中提取出来,放进人造的脂质膜泡中,测得膜外仍然能积蓄起质子浓度。
1978年,美国科学家Cohen等[4]以完整的大鼠肝细胞为实验材料,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直接观察到细胞中胞液与线粒体基质之间存在H+跨膜梯度,胞液的pH值比线粒体基质的pH值低0.3个单位;而用解偶联剂处理或用氮气代替氧气切断氧的供应,则胞液和线粒体基质之间的pH梯度消失;这个实验有力证明了线粒体内膜就是细胞内的蓄能“大坝”。至此,包括上述实验在内的许多实验结果[5],均支持P.Mitchell的“化学渗透假说”。因此,1978年,P.Mitchell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此时细胞内的“发电机”仍未找到。
1994年,P.Mitchell英国同行John E.Walker[6],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发现了细胞中的“发电机”——ATP合成酶,并获得了该蛋白质分子的立体结构,这个几十亿年生物演化的产物,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发电机极其相像,有一个能转动的旋转头,旋转头上有3个叶片,两两之间相隔120度;当H+流动的时候,带动旋转头旋转,每流过3个H+,旋转头旋转120度,就能产生1个ATP。
随着“抽水蓄能发电站”模型所涉及的“水泵”“大坝”和“发电机”等结构一一为人们所发现,ATP合成机理的“抽水蓄能发电站”模型也渐渐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