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沈 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 嘉兴 314000)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中,“生态工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往往被教师与学生存疑。因该内容知识点抽象,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又因案例多、原理相似等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常是通过划知识点、列表格整理和原文填空背诵等方式来授课。学生因不理解生态工程的原理与技术,在面对实际生态工程问题时,并不能分析其原理与采用的技术。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教材活动的挖掘,进行整体设计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原理”与“技术”的对应关系。也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辨别生态工程的类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纳锡(Banathy)应用系统与设计的思维方式创造了设计教育的模型与方法,并开发了各种学习资源。他所采用的“综合性系统设计”(comprehensive systems design)意味着特定系统水平上的互动与协调、不同系统水平上的互相依赖以及设计的内在一致性[1]。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单元教学设计介于课程规划与课时教学设计之间,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将有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以多个课时完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具有教学整体性,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2]。
“生态工程”的学习要点是:“概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基本原理”和“举例说明我国的农业、林业生态工程”,包含两节内容,分别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和“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教材开篇即提出了生态工程的原理并介绍了几个生态工程的类型。第二节中首先介绍了套种、间种和轮种技术;然后,通过“庭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活动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优化组合的资料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会计算农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及利润,认识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意义,认识沼气发酵、太阳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最后,基于以上的两个活动,教材中又介绍了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
整章内容安排了相关知识点的系统介绍,也设计了两个活动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工程原理与技术。但是,因教材编排与课堂教学逻辑性的差异,导致教师往往是先讲原理,再通过各种例子加以解释,而缺少了学生通过活动,获取信息并归纳提炼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3.1 活动的基本流程与价值 活动中以某家庭庭院生态系统为例,计算投入与产出。“北京郊区某村一位普通农民,全家4口人,3个劳动力,有住房5间,采光面积为2 m2的太阳灶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个,容积为8 m3的沼气池一个,面积为27 m2的塑料大棚一个。大棚建于沼气池上,棚内种植蔬菜,冬天利用沼气池保温。家中常年养猪2头,鸡20只,鸭4只,鹅1只。”这些对该家庭院的文字描述不足以分析得到其利润等。因此,对投入与产出进行量化是计算的前提。文字向数字的转换,直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质性分析到量化分析,这对于学生今后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路径。量化的数据更加易于通过统计等方式进行分析,其结果也更加有说服力。
经济效益即总产出与总投入的差。总投入指人将资源输入到系统中,主要指人力和营养物,而不包括生产者所获得的太阳能。总产出指生态系统对系统外部的物质输出,包括人的消费和出售。总投入和总产出,又可称为系统的实际消耗和系统的有效贡献,也就是说投入通过生态系统获得产出。表面上分析,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提高总产出或减少总投入。但在生态系统不调整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已有固定比值。因此,单纯减少投入是不可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反而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从本质上分析,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提升,应该优化生态系统。
教材活动中给出了庭院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表,从表中“成本利润率”这一数据分析确定了以养鸡替代养鸭的策略。通过计算增加的收入或减少的投入,分析优化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后经济效益的变化。
3.2 协调原理,构建“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概念 在进行此活动时,教师要协调好具体内容与原理、技术的关系,也要协调教材不同节次内容之间的关系。师生不可仅停留在对于相关数据的计算上,更重要的是对其中操作所蕴涵的原理与技术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通过调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而提升了经济效益,采取了何种技术,依据了什么原理。授课时,有位学生提到这优化了养殖结构,这一表述已接近相关技术的表述,即“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关于原理的说明,可通过说明人在鸡鸭替代操作中协调了两者利益等,从而提出“合理优化技术”的原理是“协调”。
学生初步理解了此技术,而该技术的深度学习将通过教材中另一活动达成。
3.3 再生原理,构建“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概念 在本活动中,庭院生态工程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教师可提问: 在该案例中,该农民还采取了哪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又兼顾生态效益?这要从他的行动描述及表格中的量化数字出发。他在庭院中有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池各一个,且从表格中的供方和需方分析系统内部的投入与产出,可看到沼气池在整个系统内部的投入占比最大,说明在经济效益方面沼气池做了极大贡献。并且沼气池和太阳能的利用,减少了燃煤、薪柴等的使用,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获得了可再生能源。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工程中的原理与技术,即利用“再生”原理,采用“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3.4 循环原理,构建“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概念 活动中,通过表格可观察到鸡粪对猪有投入,在材料的讨论部分也明确说明了这是一个“蔬菜—鸡、猪—沼气”的小循环,要求从物质利用的角度分析。鸡粪作为猪的饲料,且猪粪又经沼气池发酵获得沼气,使蔬菜中的物质和能量经多级利用,提高了利用率。请学生思考: 这样操作的原理和技术又应该如何命名?生态系统内部小循环的建立,其依据了物质循环原理,采用“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之所以称为良性循环是因为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这里强调良性指的物质的循环伴随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3.5 整体原理,构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发展”概念 教学的整体性把握,内容的整体性统筹,特别是前后节内容中具体活动与相关概念的整体把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本内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对活动“庭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的深入剖析,即可初步了解生态工程的原理与技术。在分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时,即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规划。
4.1 以活动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教师需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章为单位统筹整章教学内容,即需要有章节的整体设计。而教学内容的整合,应以活动为抓手。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依靠活动,综合素养需综合活动的落实,教学内容同样需要综合。活动中蕴涵的原理,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深挖,完成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形成。
4.2 多利用教材活动与插图等资源,深入挖掘 教师备课时对于情境、活动等会动足脑筋、力求新颖,但不能抛弃教材中的活动与插图等资源。无论是学习还是评价,教材活动与插图都是经典的素材。师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剖析时,更应该借助于教材中的活动和插图,从经典中获取教学灵感。
4.3 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的关系,统领全局 在教材中除本文提及的生态工程外,还有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等,工程中含有许多技术。而技术是基于科学而形成的,科学可称为原理。因此,教师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的关系,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系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理解。教学中也应构建工程的技术路线与原理,从而建立三者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内化学习内容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