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偏远地区初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

时间:2024-06-03

何 洋 井乐刚

(1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 150025; 2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第二中学 杜尔伯特 166200)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根据学习目标,通过组内成员独立学习、明确分工、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活动[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

在笔者所执教的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成绩差异较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之间更好地融合,在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笔者在A、 B、 C三个班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合作学习教学尝试。

1 实施方案

1.1 班级情况 A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自主学习能力强,课堂氛围一般,但在讨论问题时参与度高;B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课堂氛围活跃,需教师管理;C班学生积极上进,求知欲强,自主学习能力强,课堂氛围既活跃又有秩序。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的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中,A班学生生物学平均成绩最高,B班其次,C班最低。

1.2 分组情况 4人(有的3人)一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3],综合考虑生物学成绩、性别、学习兴趣、能力等因素均衡分配。每个小组中设组长一名,组员都有编号,以便于任务分工。

1.3 实施过程 在第一个教学周完成分组。第二周让组内成员之间相互熟悉,练习讨论、表达、倾听等,培养合作意识。从第三周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周召开一次小组长会,总结并布置下一周的学习任务。每两周进行一次全班评价总结。每个学生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再从课堂表现、测验成绩等方面,以打分方式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评分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

1.4 奖励办法 每人答对一次问题奖励一个小星星(一种儿童粘贴)。为了鼓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考试成绩在班级后50%的学生,每答对一次问题奖励两个小星星。以小组为单位,十个小星星可兑换一个大星星,五个大星星可兑换一个小红旗(一种儿童粘贴)。每次月考后,按获得的星星及红旗数对各小组进行排名。排在前三名的小组奖励日记本、炭素笔等学习用品。

2 教学案例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为例,设计了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2.1 课前预习 在上课前,教师向学生发放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完成下列问题预习新内容: ①名词解释: 动脉血和静脉血;②体循环途径: 血液→→→全身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③肺循环途径: 血液→→→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

2.2 导入新课 教师先就课前预习中的三个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然后,通过提出问题“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是如何变化的”导入新课。

2.3 合作学习一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血液循环的视频并向学生讲授: 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心脏处汇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导学案中的表格(表1)。组员先自己填写,然后在组长带领下认真分析,讨论交流,最终确定组内的答案。待各组填完后,教师提问(3~4名举手的学生),总结并给回答正确的学生奖励。

表1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及联系

2.4 合作学习二 教师让学生再观看一次血液循环视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血液颜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是如何变化的。教师给组员进行如下任务分工: 每个小组的1号和4号记录血液颜色在体循环中的变化,2号和3号记录血液颜色在肺循环中的变化。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后,教师再提问(3~4名举手的学生),讲解并给回答正确的学生奖励。

2.5 教师引导 ①教师提出问题: 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颜色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的变化呢?学生认真思考后教师讲解: 血液循环中血液颜色的变化与血液流经的部位有密切关系,我们先来分析肺循环。同学们还记得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是如何交换的吗?学生会回答: 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②教师继续引导: 血液流经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后颜色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③教师继续提问: 为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 血液经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后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氧气含量增加,所以暗红色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色的动脉血。④教师继续提问: 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体循环中血液颜色为什么由鲜红色变成了暗红色?学生举手回答: 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后,氧气和营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和废物增多,所以由鲜红色的动脉血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2.6 合作学习三 教师分配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中的填充题(图1),要求标出心脏各腔及其连接血管的名称,并用水彩笔将动脉血填涂成红色,将静脉血填涂成黑色。填涂好后进行组内讨论交流,确定答案。

图1 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

2.7 教师总结 体循环为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在肺循环中,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交换给肺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不同,其中不同血管内血液的颜色也不同。为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教师总结出如下口诀:“体循环中,动中动,静中静;肺循环中,动中静、静中动”。理解为: 体循环中,主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上、下腔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循环中,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3 实施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A班成绩仍然最高,B班成绩虽有所提高但名次下降了,C班成绩提高幅度最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和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密切相关。A班学生学习态度越来越好,合作学习效率也很高。除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小组间有时还开展抢答比赛,或者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后其他小组回答。B班只有少数小组能全员参与合作学习,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欠佳,合作能力也较弱,有的学生甚至借机聊天,需要教师组织课堂纪律。C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大多数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强,遇到探究性问题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使得以前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所在小组表现好而获得奖励,从而极大地调动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合作意识也不断增强。

4 教学反思

4.1 要多了解学生 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然而,初中生物学课由于学时少,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全面了解学生。为增加和学生接触的机会,进而从多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是在学生上体活课或开班会时参与其中,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语言表达能力等;二是去听其他科目教师的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4.2 要加强教学引导 课前,教师要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以便于组员之间的责任分工。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学案是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要深挖教材,广集资料,精心设计,把目标要求、学习重点、知识结构、检测习题等编写进导学案。课中,教师要来回巡视,对各个小组的讨论交流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点评;要把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进度;要组织好课堂纪律,不使讨论交流偏离主题;要善于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突出学习的合作性。

4.3 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小组、每一个组员的合作学习情况。对于小组讨论交流中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处于“垄断”地位的学生,教师要在课下与其交流,教育其要学会合作,给别人发言的机会,注意倾听和采纳别人的观点。对于那些沉默不语或不参加合作的学生,教师要除了在课上及时鼓励、督促外,在课下也要耐心与其沟通,了解其思想状况,引导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学会质疑和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提高合作技能。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制止,并在课下批评教育。教师还要均衡提问,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汇报。

一个学期的实施效果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虽有很多益处,但却不适合所有学生。学习态度认真、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比较好。但对于没有教师的引导就不知道如何学习的学生而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多数是事倍功半。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制定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因课而异、务求实效的原则。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合理把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互学互助中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