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物学科普展览馆校协同的开发与实践

时间:2024-06-03

肖小亮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初中部 523015)

1 生物学科普展览活动的特点

国内外生物学科普展览常在自然博物馆进行,往往规模大,其优点是生物种类丰富、展示周期长和维护成本低。但该类科普展览常以标本为主,仅是贮存和展示,在“静”中单向传递科普知识,缺乏互动与体验。因此,面对青少年的展览活动急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及改进,弥补其自身的不足。

2 生物学科普展览活动的目标

展览活动设计目标直接影响活动本身的形象,进而影响科普效果。因此,目标设计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①在知识上,从“生物学科知识传递”到“探秘生物科学世界”;②在技能上,从“观察”到“做中学”“动手动脑学科学”;③在情感上,从“爱科学”到“立德树人”。目标的定位让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应用。更关键的是,在强调“立德树人”教育价值观的今天,科普教育本身也应该关注情感,让学生在参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在展览效果上将是质的提升。

3 生物学科普展览活动馆校协同实践

3.1 有计划地组织系列科普展览主题 生物学科普展览活动可以主题化、系列化,东莞科学馆在规划

上是以“生命科学普及”为主题,特别是选择较具吸引力的动物展,标本与实物活体相结合,按动物分类的次序或小综合体系进行布展。自2014年开始,馆校协同连续4年举行了系列主题的生物学科普展览。

例如,“走进侏罗纪——探索恐龙的奥秘展”(2014)、“生命奥秘·脊椎王国塑化标本展”(2015)、“生命奥秘·海洋精灵塑化标本展”(2015~2016)、“海洋花园·珊瑚展”(2016)和“多彩的昆虫世界”科普展(2017)。5个展览主题集中,较具连续性,至今已成为了特色生物学科普展,故在放假前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在期待。

展览主题化代替以往随意的临展,自然会吸引不少“拥戴者”。馆校双方还准备继续引进贝壳展(软体动物展)、鸟类展、爬行动物展和动物进化展等。

3.2 融入更多配套项目的体验活动 以往的生物展相对比较简单,把标本一摆即可。如此单向的生物展未免显得枯燥。为完善展览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必须从活动形式上进行改进。除引进的主展区外,争取能自主地开发部分展区,并且设计与系列主题活动相配套的体验活动。这样,科普展览就“活”了起来,所开发的主题活动自然倍受欢迎(表1)。

表1 2014~2017年融入更多配套主题体验活动的生物学科普展

3.3 融入本土元素 以前的展览较多是整体引进外来资源,很少利用本土资源。当地人们都有故乡情结,若结合当前展览资源,进一步开发本土资源进行对比展出,会更受学生的欢迎。例如,2017年的昆虫展特地设置本土昆虫展区,举行本土昆虫征集及标本制作活动,收集和整理本土昆虫分类展出。还可寻找昆虫养殖较具特色的学校,借用其现有资源参展。例如,一所中学在教学楼顶楼种植百香果,并组织学生开展蜜蜂养殖活动,还在银瓶山下开辟养蜂基地,蜜蜂养殖资源齐全。借用其配套的防护服、防护帽、摇蜜机、蜂箱、巢板和巢脾等,找了蜂王、工蜂和雄蜂制成标本,在科学馆还专设了一个蜜蜂养殖展览区。并策划了野外观虫活动和昆虫夜观活动等。

以上内容都是充分地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活动,具有较强的本土特色,深受学生的欢迎。活动的设计也要适当地强化乡土教育,要爱护家乡的一草一虫,要为保护家乡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多做贡献。

4 举办基于馆校协同的科普展览活动的体会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有以下体会:①馆校合作可取长补短,实现共赢,特别是能为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非正式的学习环境。据统计,非正式学习可获得80%的知识建构。②宣传上要多管齐下,定向地向中小学生推介。可借助官方公众号发布、QQ群和微信朋友圈转发等形式。③师资力量是馆校合作成功的关键,要发动广大生物学教师到馆担任科普志愿者来助力展览。又招募生物学科普志愿者,招募的对象为全市高等院校学生、中小学生等。④适当进行活动参与评价,关注活动过程及结果。鼓励游客或学生关注和寻找展览内容,然后作答给予适当的奖励。参观结束后,在心形的便签上简单写上参观体会,通过“问卷星”调研与收集,活动结束后发放活动体验证书。这些小小的“评价”能推动项目的实施和激励大众的参与。⑤在互联网+时代,生物学科普展览应该与时俱进,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展览。线下是常规展览和活动,线上是各展区展品的详细介绍,定时在线直播。

(项目基金: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研究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于馆校合作平台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o.2016ZQJK0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