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马兰萍
( 河北省保定外国语学校 071000 )
科学素养是高中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概念理解、科学过程、科学能力和科学探索四个要素[1]。重视实验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酶”这一节内容涉及的实验较多,也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实验变量和实验对照。如何让学生尽快熟悉实验变量,学会对变量的控制、进行基本实验设计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教师准备了一个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入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锥形瓶置于白磁盘中),请一位学生戴上护目镜和胶皮手套,将试剂瓶中的未知溶液(其实是稀释鸡肝研磨液)加入锥形瓶中,立刻有大量的气泡喷涌而出。新奇的实验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刺激,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出“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已知H2O2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成H2O和O2,学生依据表1的步骤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控制变量”相关的内容,找出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用红笔标出。学生经常会将观察指标当作实验的因变量,所以教师在此要特别提出并引导学生有效区分观察指标和因变量。根据此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包括:分组编号、控制变量、培养或反应相同的时间、观察指标),设置好实验组和对照组,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学生在获取新知识以后能否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呢?
表1 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教师提出新的任务:“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用具:打孔器打出的滤纸小圆片(浸泡过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0.5%的H2O2溶液,质量分数5%的HCl,质量分数5%的NaOH溶液,蒸馏水;试管架,试管,镊子,量筒,玻璃棒。
当过氧化氢酶催化反应发生时有氧气的释放,可使滤纸小圆片上浮,作为观察的指标。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探究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进一步检验学生对变量的认识;在完成变量分析后,设计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视关注各组的实验情况,观察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能否和本组成员有效合作交流。笔者发现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方案主要有三种,表现出来的实验现象也有明显差别。教师找三组代表分别展示自己的实验步骤方案和实验现象。
表2 方案一: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表3 方案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表4 方案三: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为什么实验步骤不同,实验现象明显不同?教师抓住契机,鼓励学生依据实验目的,对3个方案进行评价。学生畅所欲言,通过比较讨论发展批判性思维,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酸碱处理的对象应该是酶,然后再让处理后的酶与底物发生反应,所以方案二获得了认可。
本节课以课堂实验为依托,有效地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最后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过程中质疑、释疑,追求真知,学会科学的方法。总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潜移默化地强化对实验变量的认识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