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沈伟云
(浙江省嵊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312400)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所体现出的理念与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行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导向作用。2016年浙江省12个地市的中考科学试卷试题亮点纷呈,渗透了新课程理念,对今后科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1(丽水34) 近两年,酵素具有的各种神奇功效成了热门话题。酵素在科学上称作酶,它是生物体内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某品牌瘦身果蔬粉部分说明书如下:
产品名称:瘦身果蔬粉
产品成分:多种酵素
服用方法:每日一次,每次一袋,40℃以下温水冲饮
产品功效:能直接分解人体多余脂肪,具有减肥瘦身功效
(1)“40℃以下温水冲饮”是因为酶(酵素)的活性受________的影响;
(2)产品的功效真实吗?请结合酶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
解析:(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因而用40℃以下温水冲饮。(2)不真实,因为酵素的成分是酶,其实质是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会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失去催化功能。因此,口服该产品不能直接分解人体脂肪,没有减肥瘦身功效。
教学启示:新课程倡导“生活走向科学、科学走向社会”,教师平时要做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健康生活、前沿科技、环保热点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从科学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明于心而难于言”、语言逻辑性差,教师在联系生活科技教学时,是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既可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也可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语言,准确表达思维,逻辑地阐明某一问题的本领。例如,学生在给新鲜芋艿去皮时,沾上白色汁液,会奇痒难忍。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表述其原因为: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用食醋与其中和,即可达到止痒效果。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语言表述的习惯,同时也要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严谨、准确、规范。
例2(湖州24) 为了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号和2号,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②向1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③观察2支试管内产生气泡情况;④2~3分钟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2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发现2号试管的卫生香燃烧得更旺。查阅资料获知:每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中Fe3+微粒数大约是每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微粒数的25万倍,FeCl3溶液中起催化作用的是Fe3+。请回答:
(1)写出2号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该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快慢是转换为________来实现的。
(3)小明认为:上述实验中催化剂的种类和数量(微粒数)都不同,没有控制好变量,得出的结论不令人信服。小芳认为:过氧化氢酶的微粒数比Fe3+的微粒数少得多,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你认同________(选填“小明”或“小芳”)的观点。
教学启示:在实际探究性试题考查中,大多侧重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变量控制等方面的考查,而忽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本例题则很好地阐述探究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判断、演绎、分析和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例3(台州30) 科学家发现,某海域 3 千米的海底有 350℃~400℃ 的热液喷口,附近生活着古菌、管状蠕虫、海葵、鱼类等生物。古菌能利用硫化氢氧化获取能量,同时在自身酶的催化下,将水、二氧化碳等合成有机物。
(1)上述生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__________。
(2)每种酶的催化作用有其最适宜的温度,该古菌体内酶的最适温度____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人体中细菌体内酶的最适温度。
(3)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古菌属于__________。
(4)深海鱼类不需借助视觉捕食,眼已退化,这是对深海__________环境因素的适应。
解析:该题特点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核心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认真分析,考查学生迁移能力,如(3)按习惯思维,许多学生会选择是分解者,但作答要围绕核心概念内涵作出,即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是生产者。参考答案:(1)鱼类 (2)高于 (3)生产者 (4)阳光。
教学启示: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技能和问题解决方法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能否将已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教材、梳理核心概念、挖掘隐性知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在核心概念的交汇点上,借助“移植”求变通,通过串线探整合,实现常规题型“变式”,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4(衢州29) 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架子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大烧杯外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
解析:萌发的种子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了杯内氧气,产生的CO2与NaOH溶液反应。导致大烧杯内气体量减小、气压减小,使大烧杯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杯外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杯内,使杯内水面上升,杯外水面下降。该题既拓展了教材实验,也对生物(呼吸作用)、化学(CO2与NaOH反应)、物理(大气压)进行了较好的整合。
教学启示:拓展教材实验,既可激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挖掘教材学科知识的内涵。教师可围绕课标要求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设置新颖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增进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