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关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三种不同观点

时间:2024-06-03

刘纪兴

(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34000) 刘 丹 (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学 134000)

1 关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不同观点

1.1 观点一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这3个概念在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八年级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中均有涉及。在教师参考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保护色是指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例如,昆虫、蛙以及北极生活的动物往往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体色。警戒色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如黄蜂的条纹、蝮蛇的斑纹、瓢虫的斑点等。拟态是指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如尺蠖、枯叶蝶等[1]。由此看来,这3个概念是并列的关系。

1.2 观点二 尚玉昌在《动物行为学》“动物的初级防御行为”中是这样阐述的:动物的初级防御可归为4种类型,即穴居、隐蔽、警戒色和拟态。在隐蔽行为中,除了有体表颜色与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外,还包括使自身轮廓模糊的混淆色和保持身体透明等行为。警戒色则是指有毒的或不可食的动物,往往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颜色,使捕食者避而远之。拟态是指一种动物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包括贝茨拟态(一种无毒可食的动物模拟一种有毒不可食的动物)和缪勒拟态(两个有毒的物种彼此互相模拟,双方都能得到好处)两种主要的拟态。拟态可以表现在形态、色型和行为等方面[2]。

按上述观点,隐蔽、警戒色、拟态三者是并列关系,保护色是隐蔽的下位概念。保护色的功能是隐蔽自己,警戒色和拟态的功能虽都是对捕食者不利,但警戒色是自身对捕食者不利,而拟态是模拟对捕食者不利的生物。例如,枯叶蝶、竹节虫的防御效果是隐蔽自己,故而不能属于拟态。

1.3 观点三 谢强、卜文俊在《进化生物学》“捕食-被捕食关系与适应” 中是这样阐述这3个概念的:动物中与捕食-被捕食相关的适应有很多种,包括保护色、警戒色;刺、蛰毛、甲胄、毒素、刺激性气味等。其中,保护色中包括伪装、模仿和拟态等情况。伪装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颜色、形态把自己融入非生物环境而不易被发现。模仿是指生物有机体的颜色或形态类似另一种生物有机体或其中一部分。拟态是指由于选择压力,存在密切生态联系的物种外观相似的现象。例如,无毒的红背箭毒蛙与有毒的厄瓜多尔箭毒蛙有一定的生态联系,前者拟态后者;而绿色的飞虱外观很像一片叶子,但是飞虱和叶子并无直接的生态学关联,所以不能算拟态,应属于模仿[3]。按上述观点,保护色、警戒色是并列关系的概念,拟态是保护色的下位概念。

实际上,关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这3个概念的解释不只上述3种。有学者认为拟态类型可以分为形状拟态、颜色拟态、声学拟态、光学拟态、行为拟态和化学拟态等。

2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概念内涵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2.1 生物多样性使得定义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总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就单独一种生物而言,很难判断其是警戒色还是拟态,只有对一个生态系统了解得较为充分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2 研究者关注的角度不同 上述对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是与研究者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有关。中学教参的概念更关注实质;尚玉昌的概念更关注功能;谢强、卜文俊的概念更关注生物之间的关系。当关注角度不同时,分类方法的依据不尽相同,所涵盖的含义也有偏差。例如,以枯叶蝶为例,中学教参将之归为拟态;尚玉昌与谢强、卜文俊都将之归为保护色,但两者的理由并不完全一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