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夏敏军
【摘 要】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追求“群体发展”和“个体提升”的和谐统一,“活动单导学模式”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依据。可如何让小组内的个体提升,尤其是学困生的提升得到保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思考,以期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科学探究;群体发展;活动单导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2014年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借助科學阅读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编号:JY1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6-0064-01
我们一直追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追求“群体发展”和“个体提升”的和谐统一,“活动单导学模式”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依据。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清楚地面对一个现实问题,虽然“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更注重组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可如何让小组内的个体提升,尤其是学困生的提升得到保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以“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为例: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和铁片上白色物质相似的东西制作一杯溶液,尝试使自己的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后,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汇总表,师在屏幕上出示。
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表格分析一下实验的结果,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可以提出来。
(学生小组对照表格进行讨论,教师巡视)
生1:我们小组发现,盐、味精、白糖的溶液都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可第三组的马铃薯为什么没能浮起来?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三组和第五组都是用的白糖,你们两组共同讨论下。
(讨论后)生2:我们两组有一个地方不一样,那就是第三组加了5勺糖,我们组加了9勺糖,他们加的糖比我们少。
师:第三组的同学,继续加糖,看看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经过继续加糖、搅拌,第三组的实验也成功了。
这是笔者在准备“如皋市‘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展示活动”前第一次磨课的片段。从表面看,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小组讨论的效果十分明显(讨论后的交流很到位),尤其是两个小组共同寻找出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人眼前一亮。大家都觉得这是一节无可挑剔的科学课,整个过程流畅、清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达到了教师需要的效果。
可是透过表象,可以清楚地看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是科学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而那些“学困生”在优等生滔滔不绝、富有激情的叙说背后是落寞的,两者的差距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拉大,“个体提升”只照顾了优等生,而远离了学困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个体提升在这样充满演绎色彩的课堂上显得很苍白,没有说服力。这样的课堂是表面的繁华,内在的空洞,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怎样真正让学困生的个体提升得到保障,且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呢?
我们首先要弄清课程改革的宗旨,并认真领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困生的个体提升对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根本思想,这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完全吻合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功能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非把学生进行分类和选拔。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充满华丽表象的课堂而使部分学生遭到放弃,这丧失了教育的公平性;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个体尤其是学困生这类个体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要弄清学困生发展面临的问题。学困生之所以没有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融入到小组交流中。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困生遭到限制,优等生包办代替其事务。“活动单导学”模式以小组学习为单位,且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考核评比。一个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荣辱与共,各个小组之间有着强烈的竞争,因此为了不使本小组在考核中处于下风,学困生的各项工作均被无形地限制,被优等生包办代替;二是学困生的自卑心理让其不愿意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去。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优等生的包办代替让学困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存在与否都不重要,错误的发言只会引来无情的讥笑,这导致其产生了心理自卑;三是教师的错误行为导致小组内有了等级之分。在当前大班额的状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困生进行细致的辅导,都会采取帮扶的对策。这种政策保证了每一个学困生都得到一定的帮助。但是这就无形地划分了等级。学困生在这种无形的等级划分下,很难做到与优等生平等而有效地交流;四是在教学展示或者教学比赛中,教师追求功利,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剥夺了学困生个体提升的机会。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营造一个宽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使后进生抛开心理上的自卑感。宽松、平等的交流氛围能够使学困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为融入小组交流做好铺垫。在进行第二次磨课前,教师明确强调了学习小组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告诉学生相互之间的倾听是文明的象征,是尊重,是学好科学、提升自己的必要条件。在这一系列的调和下,学习小组的气氛变得融洽,学困生也渐渐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鼓励后进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进行积极的评价。当学困生敢于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见解后,教师又有意识地让其在全班发言,这对于学困生而言是一个关卡,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其更沉重的打击。在磨课时,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发言,在其发言后给予积极的评价。在老师的带动下,只要是学困生的发言,其他学生都会就其正确的一面、有想法的一面进行积极的赞扬,而对于错误的一面则给出建议,而不是简单否定;三是教师要树立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升的意识。在当前追求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潜心教学,努力践行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意识,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编辑:胡 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