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郭运淦
【摘 要】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自我研修、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切入点,提出校本教研的有效路径:倡导自我研修,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推进片区教研,引发学校群体联动发展;坚持下校服务,加强基层学校专业支持。
【关键词】校本教研服务;有效路径;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6-0088-02
新课程改革实践表明,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简称“我校”)着力从发挥教研部门的指导和服务职能,从校本教研服务的基本途径出发,以自我研修、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切入点,探索校本教研服务的有效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倡导自我研修,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教师群体中,各自专业素养因人而异的存在欠缺在所难免,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自主的学习意识。只有通过学习,教师才有可能深刻认识到自身教学行为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本质;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有理性判断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可能;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之后,教师才可能从理论的高度,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时代,科技知识以核裂变的速度更新换代,任何人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稍有停息就会遭到时代的抛弃。所以,无论是从自身专业发展需求角度,还是从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来说,教师都必须加强学习、扩展视野、提升能力。
首先,唤醒教师的自觉意识。思想大于行动,如何提高学习自觉呢?我们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入手,开展调研,对全县教师的思想认识、专业素养、教学实绩等方面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归类分析。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相应的研修项目,让教师明白自身的短板和提升方向与途径。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如此给教师自主选择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学习自觉,增强学习动力。
其次,对教师进行跟踪培训。常态举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每年组织一次全员远程教育培训,每年每个学科组织一次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培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和促进教师在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看出问题、剖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提升专业水平。
再次,完善教师考核机制。考核方式多样,有课时作业、闭卷或开卷考试及网络在线测试等,不管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只要是符合要求都给继续教育学时。开展“三个一”学习活动:每位教师每年征订本学科和教育类报刊一份以上;每学年读一本教学专著或教育论著并撰写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每学年完成一篇教学论文或质量较高的经验总结。开展“三个一”教学活动:所有专任教师每节课写一次教学后记;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开设一节教研组及以上公开课;每学期撰写一篇优秀教学设计或一篇有质量的教学案例分析材料。
几年来的实践,基本上形成了“需求调研——项目推动——自主选择——常态考核”的自我研修路径。先前,教师基本上是完成必修课程,而这几年教师对选修课程兴趣逐年增强,3年前仅为15.6%,现在则高达87.9%,说明广大教师学习自觉性提高了,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要求更加明确了。
二、推进片区教研,引发学校群体联动发展
所谓“片区教研”就是以“优势学校”为轴心,把学校按地域就近划分为较大的“片”,优势学校为“片头”,把相关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分解到“片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由于加入了优势学校引领这个新内涵,又采用整体参与、少数移动、分片进行、城乡互动的教研活动模式,保证了教研活动的全员性、互补性、连续性、时效性,有利于在优势学校的引领下,实现所有学校的整体均衡发展。片区教研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城乡教学互助,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探索了一条新路。这种教研活动还体现了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教研阵地前移的特点,构建了“县教研室——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体系,形成三级教研上下联动、平行互动的格局。
为了使片区教研开展得扎实有效,我们对片区教研的程式进行严格把关和督促。一是科学安排。牵头学校组织片区内各学校教研负责人按学期制定出活动计划,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形成方案并报县审批备案。二是明确内容。片区教研的内容以校本问题为主,对片区内学校普遍的、突出的、急需解决的校本问题进行排查、整理和筛选,确定问题系列,进行针对性研讨。近几年的活动中涉及较多的问题主要有:师资提高方面的,如理论学习、基础知识培训、课标教材的解读、具体疑难教学问题的处置方式等;教学方面的,如不同教学方式的运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问题行为的矫治等;教学管理方面的,如课程的开设、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等。三是规范形式。每次片区教研都紧紧围绕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主题式研究,安排公开教学、评议交流、主题发言、讲座提升等活动,做到一人上课,众人参与,课前研磨,课后交流,每个学科派代表上台发言分享心得体会,教研员或学科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围绕一个主题细致深入地研讨,做到研训一体,立体推进。
幾年来的实践表明,片区教研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它为农村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交流、互动、展示的平台,增加了锻炼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单在片区教研方面,就有50%以上的农村教师在片区教研会上开过课;二是片区教研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些农村学校在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了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扩大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科研活动的参与面,提高了教科研工作和课改实验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片区教研发挥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调动了农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四是片区教研加强了校际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片区各校整体性、集合式优势成果的形成,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坚持下校服务,加强基层学校专业支持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改革只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应与教育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我校定期举行知识讲座,举办课改知识论坛,或是邀请课改专家到学校听课指导老师的教学工作。只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教师的理论素质与专业技能才能不断得以更新,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自己。近几年,我们从驻校教研、帮扶送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驻校调研,全面指导一线教师
教研员进驻基层学校开展调研是推进基层学校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时间而言,通常教研部门到农村学校驻校调研的时间不是一二天,而是三五天或更长时间,自带伙食费吃住在学校,与教师一起进行校本教研。就范围而言,教研部门安排各学科教研员对学校全体教师在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学生辅导及教研組建设等方面进行逐个把脉问诊,互动沟通,针对指导。就角色而言,教研员以同行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教师进行“对话式互动研讨”,聆听教师的倾诉、体味教师的困惑、分析教师的得失、促进教师反思和明确思路与方法。就效果而言,各学科教研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面对面、零距离地与教师互动交流、研讨指导,现场问题当场解决,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自我重建。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教研员深入基层驻校调研,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效果明显,深受广大教师欢迎。目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已经形成了确定学校——驻校调研——布置任务——定期回访的调研模式。
确定学校。中小学教研室每学期确定2所学校作为本学期重点驻校调研学校,然后,每位学科教研员在下乡驻校之前都要首先了解该校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以便在驻校调研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
驻校调研。在驻校期间,各学科教研员逐一听取学校各位学科教师的随堂课,在临下课前5分钟现场命题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各位教师的备课及作业批改情况,参与教研组活动。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一方面与教师互动讨论;另一方面给学校领导反馈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并对学校与教师提出一些调整教育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措施。
布置任务。在与教师互动讨论、交流指导的同时,各学科教研员还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向学科教师提出一些平时要进行演练和行为跟进的作业与任务,以便今后检查。
定期回访。驻校调研以后,组织各学科教研员不定期对被调研的学校的学科教师进行回访,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年轻教师的进步情况。这种“任务驱动模式”的检查回访对促进农村学校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2. 帮扶送教,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专业支持
帮扶送教主要是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发挥教研员及骨干团队的优势,组织开展送“精品课、新理念”到农村、到山区学校,给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以有效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从而促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迅速成长。
帮扶送教的目的就是发挥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面向乡镇,到课堂上、师生中,了解农村学校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课改中的困惑;把调研、教研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为边远乡村学校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与驻校调研不同的是,帮扶送教则是由农村薄弱学校根据学校及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提出帮扶申请,然后教研部门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协调,每学期确定1至2个学校开展帮扶活动,由相关学科教研员组织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组建送教、送培团队,把优质课、示范课、精品课送到农村薄弱学校,或是研讨、指导农村薄弱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近几年,我们主要集中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方面为薄弱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受到农村山区薄弱学校一线教师的普遍好评。
(编辑:张 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