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自主性做题教学的对策

时间:2024-06-03

朱小丽

(武汉市汉南区育才小学,湖北 武汉 430090)

教育改革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命令式教学为主,习惯性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小学生的自觉性很差,而且对数学学习存在着排斥的心理,只有部分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主性地做题,按时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而大部分学生是无法按时完成的,而且做题的效率一直停滞不前,这与他们没有掌握做题的技巧、不懂得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缺乏数学思维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要实施自主性做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布置做题的任务,使学生在做题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继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涉及到逻辑计算等多个方面,如果缺乏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很难读懂题目内容,无法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列算式,这样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认为数学太难了,及时能联系到当天所学的内容,也不能找到解题的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数学思维的渗透,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教授给他们一些解题的技巧,让学生掌握数学题目的解决方法,那么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提示,使他们能够将题目与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连接起来,让他们快速找到做题的诀窍,从而提升他们自主做题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做一些求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题目,需要学生灵活掌握公式的变换,让学生明确的知道题目中已知的是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转化,这里用到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思考:“指导了长方形长和宽的长度,可以直接求出面积,那么如果只给了面积和长,该怎么求宽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公式的转化,课后练习中布置条件变换的题目,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转化思想,进而增强学生乐于自主做题的兴趣。

二、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树立学生自主做题的意识

有些数学题目中考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高年级的应用题中,检验的是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列出等式的能力,做这类的题目需要学生联系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这样的一道题目中:“果园里苹果树和桃树总共有320棵,其中桃树的数量是苹果树的三倍,求苹果树和桃树共有多少棵?”这道题考察的是和倍的知识: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要求学生准确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式,采取直接列数量关系式的方式进行计算,或者将复杂的语言表述进行变通之后直接利用公式代入,得出最终的结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取画图的方式来找出等量关系,苹果树的数量看做是一条线段,桃树的数量就是三个线段,总共是四条线段,求出每份的数量,就能得出最终的结果。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那么不论遇到多么复杂的题目都能轻松化解,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做题的意识。

三、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做题的效率

小学生做题时容易急躁、马虎,还没看清题目就着急列算式、写过程,出现很多原则性的错误,当他们看到满篇的错误符号时,内心容易受到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纠正学生的不良做题行为,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初始阶段让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题目,看清楚每个符合和数字,真正明白题意之后,把解题思路说出来,教师检验学生解题方向的准确性,完成了第一步之后,规范学生的计算过程,解答应用题时列出正确的等式,将列出的等式带入到题目的描述中,检验算式的正确性,解答计算题时先再草稿纸上写下计算过程,认真检查并验算之后,再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通过这些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做题的基本步骤,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做题效率。

利用小学数学课堂发展学生自主性做题的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相关训练,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明确解题思路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做题的技巧,为他们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