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谭 红
(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城初级中学,重庆 南岸 401336)
目前现状:由于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没有纳入中考范围,学生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对本学科不够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差。处于青春期他们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他们一方面渴望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清晰的认识,一方面有些羞涩与难为情,导致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初中生物教材包含内容多,包括植物,生理,遗传,微生物,生态,进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其中又以人体生理卫生为重要内容。教材难度较大,并且提前涉足了部分物理以及化学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学习兴趣减少。
激发学生的生物课堂兴趣,改善学生生物课堂上学习状况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导入环节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做任何事情,开头都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如此。教师要想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掌握课前导入的技能。。我在初中生物学课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
例如,在设计“血液循环”导入时,先提问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哪种血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疑:“那么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的呢?血液流动时,它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血液循环的知识。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树叶攥在手中,走上讲台后说:“同学们,现在我手里攥的是几座工厂。你们知道是什么工厂吗,地球上的所有的生命生存都必须依赖于它?”这样,顿时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他们聚精会神的聆听老师讲解。
例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教学时,我给学生描述了一段“鼠妇哪里去了?”的经历。由于教学的需要,我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方便袋中,搁在实验室里,但方便袋口忘记扎了。第二天清早,实验员发现方便袋中的鼠妇全不见了,实验室的门窗密封很好,这些鼠妇会藏在哪儿呢?(此处停顿一会儿,达到加深悬念的目的。)实验员在寻找的过程中,抖了抖潮湿的拖把,结果从拖把上掉下来许多鼠妇。这些鼠妇为什么不带在方便袋里而要躲在潮湿的拖把上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稍后,我说道:“请同学们进入鼠妇的生活天地去寻找答案吧!”这种悬念式的导入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仅仅攫住了,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通”的心境中,从而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蒸腾作用”一节,从生活实例中引入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炎热的夏天里,人们坐在大树下与坐在广场中的大洋伞下相比较,哪种感觉好呢?学生会同声回答:“在大树下”,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解说到:“因为大树具有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周围空气湿度,并降低空气的温度。所以大树下乘凉感觉舒服些。那么,什么是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导入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容易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如在讲“骨的成分和特性”时,用盐酸和自来水浸泡鱼骨,对比两块鱼骨的物理特性的区别,然后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区别?”“哇!鱼骨怎么变软了?”“盐酸让鱼骨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油然而生。”这样自然地引入到“骨的成分和特性”这一节。
在学习《输血与血型》时,我首先让学生表演小品分别扮演医生、护士、病人,表演内容是由于医生误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导致病人死亡,医生又给另一些病人输入人血,结果有的病人死了,而有的病人却活了。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莫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由此引出课题。
一个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但是教无定法,我们也可以结合本班级和本地区的实际因材施教。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导入方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