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定位

时间:2024-06-03

【摘 要】 当前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如何科学全面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成为考量每位科学教师及科学教学理论研究者的重大命题。从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厘清科学微课程的概念,为一线科学教师提供方向性思考,为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  键  词】 小学科学;微课程;概念定位

【作者简介】 孔令强,山东省教学能手,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教学跟进式指导骨干教师团队成员。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79-04

在众多专家学者纷纷批判班级授课制弊端的今天,微课程成为弥补班级授课制的有效技术手段。尤其是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科学课来说,科学微课程这一新生事物对传统科学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当前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如何科学全面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并描述其体现学科教学特点的特征,成为考量每位科学教师及科学教学理论研究者的重大命题。本文从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厘清科学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为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一、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问题剖析

金陵在研究中提出: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 然而,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部分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偏离了微课程的课程属性和技术属性,从而产生以下诸多问题:

1. 教学视频制作等同于科学微课程。一些科学教师将教学视频制作等同于科学微课程,简单剪辑名师的教学视频、配套教材的光盘视频、网络上下载视频作为微课程来使用,还有些科学教师录制课堂视频片断来使用,其视频内容多是科学知识的讲解与概念的灌输,混淆了教学视频与微课程的教学价值,违背了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则,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班级授课制下使用的教学视频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而微课程视频则是课前、课中、课后均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灵活使用。小学科学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虽然离不开一定量的知识传授,但是也不能唯知识化。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直观的,丰富的,富有逻辑性,立体化的,所以,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人机交互,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整体提升。

2. 粗制滥造的微课程导致教学思想大打折扣。目前,很多科学教师录制的微课程质量低下,满足不了科学教学的需求,导致“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流教学思想的课改理念无法化为现实。原因主要是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的特征把握失当,无法实现教学思想与技术的无缝隙融合,导致微课程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思维含量低,教学应用价值不大。

3. 选题失当导致资源重复与浪费。有些科学微课程选题难度不大,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思维碰撞力很小,观看与否对学生学习意义不大,即便是看了也索然无味;有些科学微课程的选题难度太大,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拓展漫无边际,核心学习内容游离于微课程之外;有些科学微课程的选题知识容量太大,10分钟之内解决不了相关的问题……这些选题失当的现象消耗了科学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课程资源的重叠与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做不到科学把握知识点。有些微课程仅仅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来做,无形中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须知,科学知识点有大有小,且呈发散状,微课程的知识点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多个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整合与经典呈现。

4. 不规范使用微课程导致指导不到位。有些科学教师忽视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不去看教科书,而是仅靠看视频,或听教师的讲解,学生的主动思考减少了,主动研究欠缺了,学生的依赖性增强了,自主学习完全成为了一句空话,导致科学微课程的教学价值无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微课程成为讲授法的畸形存在。

5. 技术依赖导致沟通受阻及教师惰性。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种生态化的存在,过度依赖技术反而会伤及教学。技术依赖的问题影响了科学微课程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表现为微课程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交流时间,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日益缩减,学生获得来自教师的面对面指导就难以实现,缺乏人文精神的交流,缺少教师人格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是单调的,是不丰满的。有些教师使用网络上下载的微课程,或是所谓的共享了他人设计的微课程之后,成为了甩手掌柜,惰性增强,无法承担起用技术改变教学的目标。

6. 课程评价标准模糊,不易于操作,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就当前的微课程评价标准而言,尚未体现出学科特点,国家课程标准对科学微课程也存在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究竟好的科学微课程具有哪些特征?尚未有易于操作的研究成果供一线教师参考,没有关注学生使用微课程的实证效果。在这一情况下,一线的科学教师缺乏必要的引领,不易于操作科学微课程的评价问题,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以上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在于,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存在认识误区,理论层面缺乏指引导致了实践层面的诸多问题。

二、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定位

目前,科学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成为考量科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如何科学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呢?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对科学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定位:比较分析与微课程相关的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等概念的基础上,在科学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在分析基础上,在结合当前微课程研究的概念与科学学科特点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定位。

1. 从科学课学科性质与特点视角分析。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来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要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用微课程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否则将偏离科学课的学科任务,让科学沦为单纯知识学习的应试学科,或是科普教育类课程,或是偏重与单一方面的学科任务,错失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2. 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视角分析。今天的科学微课程虽然是慕课浪潮下的舶来品,但是就科学课教学而言,视频形式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非是新鲜事物。在《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如下: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运用的资源主要是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各种音像资源,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还可以运用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课标所倡导的各种音像资源、辅助软件及网络资源。与微课程相比,这些资源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关照。尽管课标还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但是,滥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一节课全程以视频或课件贯穿课堂还比较普遍,学生亲自探究的机会还比较少,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无法使科学课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唯有微课程能将上述资源的优势予以整合,并契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真正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

3. 从比较与微课程相关的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概念视角分析。从微课程的教学价值来看,我们需要厘清微课程、微学习、微视频、微型课程的概念定义和教学作用,并以此视角梳理科学微课程的概念。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唐军、李金钊老师对微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做了如下分析表。

就微课程的概念表述而言,梁乐明,梁锦明认为,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可以单独讲解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以是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可以是生活中的科普知识或社会文化,可以是在职学习、考试培训等。 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种微课程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 。唐军、李金钊认为,从时间长度来看,微课程时间较短,目前比较倾向于每个主题时间为5~8分钟;从课的主题来看,主题相对独立,具有针对性,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科学微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空间,特别是不易观察的以视频形式弥补了教材资源的空白点。但也面临着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使用的规范性问题、指导的有效性问题,动手做科学的实践性问题。我们把科学微课程的概念确定为:科学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满足学生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目的,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科学课堂为主要形式,以体现相关性的科学知识点、技能训练点、信息整合点的讲解与探究情境模拟为载体,贯穿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方法引领、资源提炼、互动测试、拓展反思、多元评价等在内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微型化、复合化、简约化、自助餐化的时限控制在十分钟之内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资源创新。

参考文献:

[1][6] 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7] 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5] 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编辑:刘金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