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时间:2024-06-03

刘玉国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大柳学校,安徽 滁州239000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立足学生发展,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学生学会学习是主体发展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摒弃为考而教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静态的学习转变到主动、动态的学习。

(一)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一名优秀的学生,首先不是看他能否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要看他能否提出自己想弄懂的问题。一名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题时,就能提出“量角器的刻度上为什么要标两种数字”的问题。当他学习《对策问题——田忌赛马》后,就能问老师“孙膑是如何快速找出最优策略的?“可以肯定,这样的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素质,应积极鼓励他们主动去探索,去质疑问难。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二)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我有时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找学生回答,或点了一名学生答问后,不评价正误,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有意留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课堂上,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少数,学生能不能在没有机会回答问题时,也能像回答问题的同学一样完整地进行自我思维的训练?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机会,教给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方法,以形成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是主体发展的关键

数学学习有时比较抽象和枯燥,如何为学生营造轻松而又感兴趣的学习氛围很重要。

(一)提出有效问题。

数学学习实质上是一个问答过程,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认识、理解、运用数学思想的过程。教师要研究课堂提问,设计好思考题,要做到:量要少,要具有可思性,学生能够想得出;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会学得更扎实。

(二)上好活动课。

数学教材形式多样、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为学生轻松地学好数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中,不要把教材中密不可分的逻辑顺序变成死记硬背的概念,要挖掘教材中可拓展因素,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再现数学家发现规律的情景,引导孩子成功发现真理。理性问题从感性入手,从实践入手,实践活动性教学是化难为易的教学,学生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更容易获得知识和能力。

三、巧设作业,培养生活实践能力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今大部分的学生仅仅为作业而作业,造成中知识轻运用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违背了作业的本意,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使学生喜爱写作业,我在教学《对策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小蓝队和小红队两队玩跳绳比赛的游戏,每队每次出一人比赛,各三次,赢两次为胜,小红队拿的是选手实力是90下∕分钟、105下∕分钟、120下∕分钟,小蓝队是125下∕分钟、110下∕分钟、100下∕分钟,小红队有可能获胜吗?要求:课下进行比赛,运用所学知识使自己队获胜。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为所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这个作业活动性强,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兴趣也很浓。他们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校内联系校外的作业形式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培养了活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健康的身心,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学生最神往的事。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切忌机械地传输知识,要根据教学内容,儿童的生理特征,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来活化学生的思维。只有活化了学生的思维,才能尽展数学的魅力、儿童的天真、老师的风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