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6-03

(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51817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近年来,语文教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学生朗读、默读能力差,背诵少,阅读速度慢,语文教学缺乏实效,学生语文素质提高不快等等。因此,寻找一条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是语文阅读教学极待改革的一大课题。本文就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对于新的课程理念,诸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不仅取得共识,理解不断加深,而且正在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

(一)以教材为中心的问题没真正解决

完全以教材为中心,把教“教材”误认为是教学。课堂上,教学的目的是“学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解析这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点”。片面地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分析课文、归纳主题、细抠问题等,翻来覆去搞个没完,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感。很多人不明白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实际上只是范例,只是材料,只是用来实现语文教学任务的材料。因而虽然有些教师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很精彩,很到位,到头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什么提高。

(二)缺乏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会学。但现有的阅读教学,多数缺乏学法指导,忽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内容也完全是围绕着书本转,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依赖性。不少教师对在教学中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教会学习看作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样的阅读教学,何来效果。

(三)课外阅读缺乏调控

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但却对课外阅读缺乏有效的调控。有的教师本身不知道如何指导课外阅读,只有提醒而没有具体的教学手段,仅在下课前泛泛布置一句“同学们在课外要读更多的书”,却并不做具体要求,没有指导,学生对书籍的选择也比较盲目。有的教师虽能够稍作指导,如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等,但读的情况没有反馈,学生是否读了或读的情况如何并不知道,实际上也落实不到位。以至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只成为了一种形式,真正能按老师要求做的学生尤其是达到效果的却寥寥无几,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计划。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仍旧不爱读书,有的学生不会读书,更多的学生是不会利用时间读书。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益地课外阅读。

二、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走向开放化

课内所选的篇目都是艺术价值高,信息含量大,极具代表性,可以说是一个“点”,我就以这个“点”带出一个“面”,一个专题文章或话题文章的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开设扩读课,也就是在传统语文课的基础上扩展阅读,以便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了如下做法:

学习“节选”,扩读全文。即对名作的删削、节选等进行补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从名家名作中节选出来的,如《争吵》和《卡罗纳》两篇课文都是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教学此类课文,我们就把原文找出来让学生补充阅读,这种扩读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

学习短文,扩读文集。例如,学习了《丑小鸭》,我们会开展一个“走进安徒生”的集体阅读活动,借助学习《丑小鸭》所激起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系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集。

比较性扩读。例如,同样是写动物,我们会选择不同类型的写动物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开阔视野,发现差异,提升眼界。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读

在教学实际中,应该根据以“教”导“学”的原则,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设计好教学过程,通过“三个二”学习法,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两个问题”

上课前,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比较简单,也可以设计得比较复杂,然后带着问题讲课。比如,在讲《长城》之前,我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长城的作用 2.长城为什么成为世界奇迹?在讲课过程中,很自然的回答这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设计两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问题的设计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没有关系,这就是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习惯。

2.“两个维度”

在教学中,经常带领学生通过文章的主要角色以及作者这两个维度去感受情节,观察事物。比如在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就要求同学们站在周恩来的角度感受一下,在当时中国将要亡国灭种的艰难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要求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另外,再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周围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能够观察并记录吗?当然,从作者的角度来观察思考,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有的文章不需要从这个角度思考。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前一个角度为主,即角色代入,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尝试进行后一个角度,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多角度观察思考。

3.“两个收获”

学完课文后,除了回答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以外,还要求学生提出两个收获。之前也要求学生在阅读一些文章后写读后感,但是常常写的很空。 因此要求学生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提出两个收获(注意充分解释感性与理性的含义),我们这里的感性指的是个人的情感体验,理性指的是知识增长。比如学完《长城》后,就要求学生从这两个角度总结一下,感性方面,学生就总结:(1)感到很自豪 (2)感到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伟大 (3)修长城一定很辛苦等;理性方面,学生就总结:(1)长城世界最长 (2)长城是为了防御敌人的攻击 (3)长城是经历上千年的修建才最后建成的等等。这些总结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得到一些体验与收获,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在学生阅读水平提升之后,也可以不拘泥于这两个收获,综合起来,就是很好的读后感了。

此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教完《颐和园》一文后,我让学生全文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价,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和大量阅读,把学生引入文化长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这些论述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阅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从不会读书到“自能读书”,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实现。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的一些做法:

一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客观条件,提出一定时期内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并注意正确引导纠正偏向。二是指导学会掌握精读、略读、速读、默读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摘录文章。三要组织活动,加强疏导。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一节主要阅读摘抄,一节用于交流评点,写读书报告评论,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调控阅读的节奏。除此以外,每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相互推荐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书并做简单介绍。此外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心理,每个月评出读书小状元,增强学生读书的荣誉感。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改进建议,希望能够给同仁一些参考和启发,共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