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探

时间:2024-06-03

王卓妮+叶梦姝+邓一

摘 要:通过概述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和该课程体系的网格化、时空性和全覆盖的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目标与步骤,并指出其适用条件与局限性。

关键词:课程体系;网格化;气象行业;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在挖掘行业继续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从需求到课程的转换,为培养行业人才而开发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学习目标和能力提升的课程,提升行业员工在不同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人才队伍实现行业战略发展目标的综合水平。

一、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概念与特点

(一)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一定关联度的课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来看,一个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需要以行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确保课程体系的动态性;以岗位为基础,确保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路径,确保课程体系的递进性。美国教育学家泰勒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横向、纵向的课程组织结构,基于该理念构建的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分层分类的理解较为机械,对继续教育课程之间的联系分析不足,整体性和系统性思考不够,不能贯穿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以分层分类设计思想为基础,王卓妮等提出了网格化课程体系概念模型,可运用于行业继续教育中。

(二)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1.网格化

根据岗位类别、级别和个人发展阶段,细分不同的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并建立课程与课程之间逻辑关系,形成的新型分层分类课程体系,体现出网格化特征。分层级指课程内容专业化程度随同一类别岗位层次逐级深入,与在岗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分职级,即分岗位级别,指课程内容随职级发生变化。分阶段指针对同一个人,在同岗位同级别时期,随其知识的积累变化,而设计递进性的课程内容,如形成基础知识课程-岗位胜任课程-岗位轮训课程的不重复形成了阶段性、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2.时空性

个人成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展现每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路径,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维度。时间性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先行规划并适度超前完成课程满足行业建设与发展的近期与远期目标,人才管理者和人才自身可就此形成培训预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空间性以时间性为依托,是指知识点随时间推移呈现立体结构,为人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与条件。人才通过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学习,得到同一知识点不同深度的内容,形成持续学习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动力和预期。

3.全覆盖

行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常常只是针对在岗的静态人员。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强调系统设计,综合考虑岗位变动人员的培训需求,实现了业务全覆盖、机构全覆盖、岗位全覆盖和人员全覆盖;同时,对于行业内调离、升迁等动态岗位人员,网格化设计,通过上岗培训和岗位轮训两道关卡,实现对动态人员的覆盖。

二、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目标

(一)原则

1.遵循继续教育的规律

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师承效应、扬长避短规律、最佳年龄规律、马太效应规律、期望效应规律、共生效应规律、累积效应规律和综合效应规律等人才成长八大规律,“重理解轻记忆、重实践轻理论”等成人学习规律与“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身学习理念。

2.与大学教育、业务需求及世界先进水平相衔接

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课程体系设计应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与世界最先进实践,实现与业务需求及世界先进水平的动态跟踪与及时反馈,保持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与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相比较,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要求应知应会,更注重实践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操作原理等学历教育强调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实践技能的基础,是实践技能融会贯通的必经之路。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强调与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相衔接。

3.强调课程体系设计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结构。采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可实现课程模块的灵活拼装,减少课程重复开发等成本。二是课程体系的内容。课程内容因采用网格化设计,知识点不再是无关地散落在不同的课程之中,而是在不同课程之间通过难易度建立递进关联,使得课程体系内容更新可实现一发而动全身的全面更新的效果。三是课程体系的使用。每门课程开发时要考虑课程面授与远程授课的适用度或搭配比例,编制课程大纲的使用说明等相关文件。

(二)目标

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以弥补学历教育和岗位需求的差距为目标,构建与大学专业教育衔接、满足行业发展、面向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具有终身学习特点的多层次、网格化、全覆盖的模块化现代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逐步推进,分期完成,成熟先行,后续跟进”,逐步建成多层次、网格化、全覆盖的模块化培训科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课件、训练环境等。

三、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以气象行业为例

(一)确立课程体系框架

首先,明确课程体系框架的初始场,为课程开发确定内容起点。目前,新入职员工多数具备大学以上学历,因此,进入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学习的受训者的学歷门槛可设置为大学本科以上。把具有相同业务工作性质和相似能力要求的不同岗位组成一个集合,如预报类、观测类、管理类等。将所有类别的岗位,都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如气象部门管理类岗位,将科级管理岗作为初级管理岗,处级管理岗作为中级管理岗,厅局级管理岗作为高级管理岗。根据部门行业的岗位类别和级别,以岗位级别为纵轴,岗位类型为横轴,建立课程体系二维框架。坐标轴中的每一个点,都将有相应的课程与之相对应。图1是分析气象部门业务类别和岗位设立情况后,建立的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二维框架示意图。

(二)分析能力要求

根据组织、部门、岗位三个层面的信息资料,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等,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所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求,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将岗位职责转化为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在识别岗位能力时,不能漏项,从整体上满足岗位能力要求。一般分为职业素养、通用能力和业务能力三方面。之后,进一步结合业务能力要求,剖析行为要点,将在岗位所从事的具体事项划分为负责事项、承担事项和协助事项。最后,划分能力层级,由于不同层级人才在能力要素要求有所差异,因此,要对不同层级人与岗位要求和工作重点逐一划分出初、中、高级,使得不同层级人的能力呈现连续性和递进性。

(三)能力与课程转换

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岗位能力与课程的转换。首先,按照职位和层级划分,整理和分析每层次岗位能力、行为要点。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形成课程名称,根据岗位需要对课程进行排序。关键在于课程内容必须覆盖岗位所有能力要求和行为要点,转换的课程之间有衔接性和递进性。

(四)开发课程

根据课程组成要素,按照行为要点要求,依据内容属性和逻辑顺序,开发课程。基础性内容排列在前,专业性内容排序在后;按照业务流程先后,安排课程学习的顺序;综合能力类课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来安排。初级上岗的课程内容,要与大学教育相关专业形成对照与衔接。

具体课程开发流程:一是确定课程对象和课程类别。课程对象属于哪个层级哪个岗位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内容,分析岗位能力;分清课程类别属于知识类还是技能类等。二是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要满足岗位能力目标要求,同时要有可操作性和独立性。一般的认知行为目标采用“了解”“熟悉”“掌握”等表述;对于技能操作常用“能”“会”“熟练”等表述。三是编写课程内容。参照课程目标、课程对象,选取合适的课程类别,完成课程内容的编写,特别注意内容的衔接与递进。四是选取培训方法。选择面授还是远程,不同方法运用效果不同。

(五)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持续性课程开发,对已有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就可以形成针对不同岗位类别和岗位级别的课程体系。图5是网格化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示意图。根据气象预报预测人员的类别、层次和岗位的特征,建立了以气象基础知识培训、“新任预报员-普通岗-关键岗-首席岗”预报员岗位培训、高级研讨培训为主的预报预测人员培训系列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司局级领导干部上岗培训、专题研讨班、处长综合素质培训班、处级干部管理专题培训班、省气象局处长培训班、地区气象局局长班、县局长轮训、党校班为主的领导干部培训课程系列;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核心培训课程体系,包括60多个品牌培训班型。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是培训教学计划,即应需组合课程,形成不同的教学计划,不同的教学计划又形成了该专业的培训科目指南。

四、结语

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对以往分层分类课程体系设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依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成人学习规律,并将以往课程设计所缺乏的系统性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得到了体现。该课程体系具有网格化、时空性和全覆盖的特点,克服了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常常出现的不同培训项目间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衔接不当、课程内容覆盖面不足等问题。根据预报员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本文提炼了构建行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步骤,对其他行业构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有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芳.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五步法[J].企业管理,2011(8).

[2]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3]吴遵民.关于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研究[J].中国终身教育,2004(1).

[4]杨萍,蒋磊,高学浩,李焕连.基于网格化课程设计的培训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2016(12).

[5]杨萍,李焕连.终身教育理念及对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5(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